.
宋大仁初為人師,見張小凡手托臉腮,聽得入迷,不由得談興大發,侃侃而談:
太極玄清道修習過程從易而難,玉清境第一層境界大多數人在第一年即可修成,但往後開始,艱深困難處便顯現出來,第二層一般人便要修習五年,第三層更是個分水嶺,資質稍差的便一生都停滞于此,好一些的修習個五六十年也不稀奇。
張小凡張口結舌,宋大仁微微一笑,又說了下去。
太極玄清道的主要修行法門,到第三層就大緻傳授完畢,往後更多的便是看資質高低,靠自行修為了。
修行高深的師長或會指點一二,那也僅是個人的經驗之談,讓弟子少走一些彎路而已。
當然了,這裡所謂的“彎路”,多是以百年計的。
而把太極玄清道修煉到玉清境第四層的,便是有了萬法根本,可以開始同時修習其他奇術妙法以及修煉屬于自己的法寶。
法寶秘器一說,淵源流長,神話傳說中諸天神靈大都有各自神器,威力絕倫。
而人世之間,修真煉道之士以之初掌天地造化亦有莫大威力。
小的可以禦空而行,風馳電掣,大的更能震天撼地,毀山斷流。
而法寶材質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但有一點,法寶材質如何便決定了法寶修煉後威力大小,若以凡鐵施展“神劍禦雷真訣”,還未等攻敵,那劍已與主人一起成了灰燼。
至于青雲門下,因為當年青久,老死不相往來,修真之術也各自都起源于其思想流派。
以道家為例,其主旨在于一個“道”字,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注:語出《道德經》德經第五章)。
道教則源于道家思想,便連太極玄清道的三重境界,也是以道家神話中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也就是俗稱的“三清”說法而命名。
道教修真,講究共天地一息,身同自然,以身禦自然造化,化為大威力。
而反觀佛門,主旨卻在“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又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注:語出《壇經·行由品第一》)佛家修真,注重體悟自身,照見五蘊,“能以一般若而生八萬四千智慧”,就是這個道理。
佛道思想迥然而異,修習法門自然也是背道而馳,隻是數千年來各自守秘,不為人知。
而此刻青雲門大竹峰上一個小小弟子張小凡,卻被此事搞得頭大無比。
“究竟哪樣是對的呢?
”
張小凡跳下床來,在房内來回走個不停,隻覺得腦中一片混亂,胡思亂想,又不敢問人,最後隻得呆呆坐在床邊,長歎一聲,做聲不得。
他本不是聰慧之人,出身農家,年紀又小,更無什麼見識決斷,這等大事他想來想去,徒勞半天,卻仍是想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到了最後,張小凡在心中對自己道:“算了,反正當初普智師父也沒說過這種情況,我兩樣一起修煉,也就是了。
”當下不再多想,心中反而一陣輕松,重新上床,打坐冥想,先行修煉太極玄清道去了。
隻是他想的容易,做起來卻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太極玄清道煉氣,要張開全身七竅毛孔,引天地靈氣入體沿經脈運行,以此鍛煉穩固身體元氣和内絡經脈;大梵般若卻要求入寂滅境界,閉塞全身意想行識,以己身為一世界,獨見自性,以深心真元,固本培元。
兩套法門截然相反,卻弄得張小凡苦不堪言,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中,他除了每日風雨無阻上山砍竹,便用心修煉這兩**門。
隻是他練太極玄清道剛有小成,全身孔竅初開,靈氣入體,接下來的大梵般若卻又要強關上各處孔竅,入寂滅之境,不由得前頭努力,幾乎盡付流水。
三月之後,田不易一日忽來興緻,前來探察張小凡修道情況,不料一問一試,生生把他氣個半死。
一常識論,普通人修習太極玄清道,以第一層之粗淺,三個月後都當有小成,可以初步引天地靈氣入體,運行三到五個周天。
不料張小凡資質之差,當真罕見罕聞。
修煉足足三月,居然連全身孔竅也不能控制自如,至于引靈氣入體更是勉強,更不用說什麼運行幾個周天了。
田不易瞪大眼睛,滿臉怒容盯着張小凡,旁邊衆弟子都有同情之色,卻不敢出聲,本來宋大仁還想替張小凡說上兩句,但看自己教出的師弟居然練到如此地步,臉上無光,也不敢說話,至于田靈兒,則是笑嘻嘻地在一旁看着笑話。
張小凡滿臉羞愧,跪在田不易面前,無地自容,心想不論師父如何責罵,都是應該的。
不料等了半天,周圍師兄一聲不吭,連田不易也沒說一句話,他心中奇怪,偷偷擡眼看去,卻見田不易滿臉怒氣,不知何時都化作失望之色,真是應了一句話:哀莫大于心死!
隻見田不易拂袖而起,搖了搖頭,移動他矮胖身子,居然什麼也沒說,向着後堂走去。
衆弟子面面相觑,不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