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交通的劃時代變革!
聽到老三的話,即便是作為一切策劃者的朱瞻基,此時也瞪大了眼珠子。
“你再說一遍,是橡膠輪胎成了,還是說隻做出一個輪廓?”
面對朱瞻基的問題,老三朱瞻墉頓時笑着說道:“是全部成了!”
随着老三朱瞻墉的話音落下,朱瞻基頓時高興的喊道:“漂亮!”
“幹的漂亮!”
“你小子辦了這麼多事兒,就這次幹的最漂亮!”
在聽到這個好消息後的朱瞻基,此時整個人激動的在這屋裡頭來回亂轉起來。
别人不知道輪胎的作用,他朱瞻基可是清楚。
擁有了橡膠輪胎,他很多的計劃就可以正式的步入正軌了。
首先直觀的改變就體現在陸地通行上。
為了這一切的出現,朱瞻基已經是在半年多前便已經開始對大明朝内部進行了道路改造。
半年的時間雖然對于整個大明朝以及要通往大明朝各處,規模宏大的直道而言并不算多。
可架不住人多啊。
一百個人修和一百萬個人修,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最起碼,最先修建的,從北京城通往漠北的直道如今已經基本上完工了。
而對于漠北的改造,于謙已經多次跟他抱怨過了。
如今漠北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物資的稀缺。
漠北的土地實在太過廣袤,面積太大了。
想要在這麼大的一片土地上将其盡可能的開發,所消耗的物資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漠北在這之前連個城池都沒有。
更别提什麼物資了。
所以,他們所能依靠的完全就是從大明朝内地當中運輸。
可是運輸是有成本的。
并且非常大。
簡單來說,一百斤的糧食從北京城運到漠北,還不夠運物資的士兵消耗。
這無形當中便增加了各方的負擔。
雖然這些銀錢全部都是朝廷在出。
但于謙也确實着急。
他那裡正迫切的需要物資,好不容易朝廷給批了,也批了不少。
可到了他手上,能有個五六成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所以,每一次那于謙給朝廷遞折子的時候都會對這件事抱怨一下。
對此,朱瞻基甚至都習以為常了。
不過現在好了。
橡膠輪胎的完成,對于運輸絕對有颠覆性的改變。
當然,橡膠的利用可不光體現在交通上。
生活當中的很多地方都會使用到這些東西。
但目前一切都還處于研發的階段。
而橡膠輪胎的成功,無疑便是給橡膠的利用開創了先河。
就即便是沒有後續的那些,就單說這一次橡膠輪胎的研發成功,其意義也絕對是劃時代的。
因為朱瞻基很清楚,國家生産力的高低,往往就是因為交通所限制。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經常會說的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
因為交通,是發展的基石。
沒有一個好的交通條件,工業化就很難發展。
現在好了。
橡膠輪胎搞定了!
雖然還不能說馬上就投入到大規模的生産當中,如今隻是研發成功,接下來還要解決規模化生産所面臨的問題,但隻要是技術成熟,規模化生産便隻是時間的問題了。
想着這些,朱瞻基臉上的笑容就沒有消失過,一個勁的樂。
瞧着自己大哥已經很久沒有像今天這般高興激動過,朱瞻墉也是跟着在一旁樂呵。
在自個兒心裡好好意淫一番的朱瞻基,也是當即對那老三朱瞻墉說道:“這次老三你是大功一件,一定要好好賞!不光要賞你,還有那些負責研發的工匠們,凡是參與此次橡膠輪胎研發的人,每人賞五百宣德錢!”
“城内房産一處!”
“另外,頒發獎章,大明一等功勳獎章!”
“主要策劃研發人員,名上豐碑,萬世流芳!”
老三朱瞻墉雖然知道自己大哥對這橡膠輪胎十分的看重,可是他實在沒有想到,自己大哥竟看重到了如此程度!
賞錢賞房就罷了。
反正如今大明朝廷也不缺錢。
雖然數額不小,也十分豐厚。
但這名上豐碑,萬世流芳的意義可就不同了。
這玩意兒,他老三可是清楚的,為了讓這豐碑的規格提高,所以朱瞻基對能登上這豐碑之人十分嚴格。
就算是整個大明朝,除了太祖時那些收複中華的那些将領們上的多,就算是自家老爺子那一朝到如今,能上這豐碑之人也不過區區三五個。
可如今,自己大哥直接便讓這次策劃研發的主要人員全部上豐碑。
這一點,他老三朱瞻墉還真沒有想到。
甚至自己都有些懷疑起來。、
“大哥,這是不是賞的有些太過了?畢竟都是按照大哥你的辦法來研發的,賞點錢和房産就算了,這上豐碑,我怕日後有人說大哥的閑話。”
然而,對于這老三的話,朱瞻基卻絲毫不在乎。
甚至還十分笃定的說道:“世人不知道這橡膠輪胎的價值,但是我清楚,他們想罵,想說閑話,便讓他們說去就是,到時候他們自會清楚這橡膠輪胎的重要性。”
“再則,我此舉也正是要搞一出千金買馬骨的戲碼。”
“告訴天下人,告訴朝廷所有那些工匠們,官員将軍們能夠有的殊榮,在我這裡都可以得到!”
“隻要他們有功,我朱瞻基絕不吝啬賞賜!”
“别說是名上豐碑,就是日後封侯,也不是不可能!”
見自己大哥這麼說,老三朱瞻墉也隻是選擇點了點頭。
對于他而言,自己手底下的那些人能夠得到賞賜,他自然是高興的。
剛剛之所以主動的那麼說,完全是因為站在自己大哥朱瞻基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了。
害怕世人質疑他豐碑是否存在水分。
畢竟,能夠登上那豐碑之人,哪個不是名傳千古的奇人。
但既然自己大哥有自己的考量,那這件事就不是他朱瞻墉需要去考慮的事情了。
“成!”
“既然大哥你想明白了,那老三我也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