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澄遠!見過諸位施主菩薩!阿彌陀佛!”朗朗清音自然平和,卻又清正悅耳,似乎有人在耳邊淡淡細語,沒有絲毫令人吃驚的,在諸人耳邊輕聲響起。
好精深的修為!好自在的定力,好舒服的淡然語言。
這是大家此時共有的認知,不用看他就會感覺到他的神秘和智慧。
看着這個禦風而來的尊者,自自在在的站在了秦莊上方,和歸元先生居然并肩而立。如沐春風的面容對着歸元先生微微颔首,歸元先生居然也破例單掌而立,對着這個尊者回了一禮,看去似乎兩個人認識。
他那麼靜靜的站立在一旁一株大樹的枝桠上,在月色下顯得恍如真佛臨世,令人不由肅然起敬。居然看去是個不過三十來歲的和尚,唇紅齒白膚色剔透的令人親切。
對着他的面容的時候,怎麼都感覺那雙慈和的眼睛,似乎充滿了智慧的滄桑。讓人感覺他的親切,卻又感覺到他心中無限的慈悲。
這年輕的俊朗出塵的外表,顯然蒙蔽了諸人的眼睛,這麼年紀輕輕的尊者,怎麼可能是一個絕頂高手,一方禅修高深的大德。
這邊的幾個人可不是尹家堡和連雲寨的層次,都是修行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老古董,眼光的獨到豈是尋常。看着對方的外貌沒有驚訝,也知道這個尊者起碼實際年齡超過了五十以上。隻不過是他的修行精深,早早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先天境界,容顔已經停駐在當初突破的時機。
不說這個尊者外在的這種氣質,光是對方展示的超強修為,和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氣息,顯然已經達到了返璞歸真的至高境界。最讓這些人吃驚的是,對方身上散發的氣息,居然是一種無法捕捉的若有若無的感覺。這種微妙的感覺豈是言語可以表達,卻讓場中諸人都很是詫異。
本來靜止下來的金四十八節,突然看着這個尊者的方向,不住的吐着長信,似乎發現了什麼一樣。野獸天生的敏銳顯示出它過人的警覺,當然還有本能的一種先知。
修行超過百年的異種,又豈是普通野獸可以比拟。遭受過多少天劫幸存下來,又要有如何的機遇,才會讓它獲得修行的機緣。看着這個方向的人,似乎又有一些疑惑的神态。盤立在那裡卻沒有做出劇烈反應,讓近在一旁的秦莊幾個人詫異,心裡的緊張卻更甚開始。
不是你壽命長就可以成仙得道,當然沒有長命自然也不會成仙得道。沒有人知道這條長蟲一生經曆過什麼,可是它能夠存活下來,甚至靈智大開,已經不能單單憑借機緣二字了。
它的一舉一動自然牽動在場每個人的神經,它看着這個尊者的神态,倒是令人大為詫異。
南鋒翰平生自負不凡,想着憑借自己長壽的年齡,已經半甲子又超過幾十年的修行道途,這次重入中原一定可以大展拳腳,甚至在他心裡都已經做好了規劃,意圖重回中原的打算。
看來隻有他和渦妮兩個人前來,其實這次進入中原來,得到了張文表的重大禮遇。不但帶來了包括渦妮在内的三個長老,而且還帶來了十多個優秀的弟子。按着他的想法,可以利用張文表的野心,和他如今在楚地的地盤,做出大的發展。
卻是沒有想到僅僅永州城一地,不但碰到了逍遙派當年的高手馮碧唯,還碰到了上清一系的歸元先生。對于馮碧唯來說,以他今時今日的狀态應該不會失手,可是歸元先生在他面前雖然還算晚輩,卻也是真正的道門高手。
要收拾兩個人的話,還真不是三拳兩腳可以制服。至于像秦莊這些人的話,南鋒翰還真沒有放在眼裡。他所以沒有馬上對這些人出手的原因,一來是因為金四十八節剛剛露面,二來就是憑他的感覺,知道在附近還有一個絕頂的高手存在,此人應該不弱于馮碧唯。
對着這個尊者帶來的無限慈悲,以及面對他的時候那種壓力,是走不了半分假的。本來南鋒翰以為藏在暗處的就是他,可是看到這個尊者的時候,南鋒翰馬上可以肯定,暗處的那人不是這個尊者。
這自然更令南鋒翰投鼠忌器了,看着這個新來的尊者,看他站在歸元先生不遠處,即使兩個人不是故舊,隻怕也是認識的了。南鋒翰隐居海外又是幾十年,居然不知道這個尊者是誰!
可是聽了這個尊者的的話語,當然還有就是他自報名号,知道了他的出身後,旁人已經是令人肅然起敬了。南鋒翰卻首次眉頭皺了起來,雖然沒有和這個尊者有過交集,但是他的師父自己确實是見過當面的。
原來,天下修真唯道佛!道家如今在中原還是以茅山、龍虎山、閣皂山為主。
茅山枝葉衆多,但是以上清門下為主,至于上清門下有多少支系傳承,就沒有人去一一統計了。龍虎山乃是張氏正一教嫡傳,天下為此一家,當真是如假包換。至于閣皂山的原始教,乃是承襲于道門靈寶道派始祖葛玄,後來的葛洪發揚光大,形成了道門有名的葛家道。
這個時代,葛家道還遠遠不如上清和正一,它所有名的倒是如今在南唐有所基業的神藥門,據說完全承襲了閣皂山道門要術。
南鋒翰對這些倒不是在意,因為嚴格說來,他們遷居海外極樂島的這一支,當初也還是上清門下。也不知道過了多少代,早已經被排斥了在正道之外了。
倒是佛家宗派衆多,自漢傳以來至前朝唐時,已經形成了八大宗派。有三論宗(法性宗)、法相宗(瑜伽宗)、天台宗、華嚴宗(賢首宗)、禅宗、淨土宗、律宗、真言宗(密宗),這就是中土常說的性、相、台、賢、禅、淨、律、密八大宗派。
佛法本是一味,修行者衆多,由于每個接受者的理解程度不一樣的原因,還有加上生存的時代不同,生活的環境差異的不同,自然對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完全不同了。
後人有偈來慨括佛門宗派的區别:密富禅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佛門的分派立宗南鋒翰深有所知,卻是隻有禅宗最後能夠興盛不衰。佛家雖然不礙外物,畢竟還是需要在人間傳法。倒隻有南傳禅宗一門,在前朝唐末高僧輩出。
這居于韶州雲門的文偃大師,乃是當代不世出的得道高僧,據說生前曾經數求法門于天下,最後得道成為名揚域内的羅漢,最終在嶺南韶州布道。
因為被南漢朝廷高祖皇帝劉岩尊為了匡真羅漢,文偃大師和他師傅知聖羅漢如敏大師合稱禅門雙聖。也成為自唐末以來,佛門最負盛名的大宗師之一。
這個文偃大師最初參訪睦州道蹤大師,被人尊為陳尊宿的道蹤大師出身名門,師從南嶽馬祖道一座下黃陂希運大師,是南傳禅宗的真正衣缽所在。
道蹤大師在禅門曆史上乃是得道高僧,佛家多有佛偈傳世。文偃大師在他手下開悟證道,被他引申為佛門奇才。自後又推薦他去拜見雪峰義存大師,這又是一個佛門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位大德。
文偃大師在道蹤大師手下證道,卻是在雪峰義存大師手下得道,此後成立了雲門宗,所布也是雪峰思想,倒是在佛教史上值得人深思。因為他後來更先後參道于越州的幹峰大師,靈樹如敏大師。
這個如敏大師也是唐末五代一位難得的大德,更是南傳禅宗的另一位法脈。他師承百丈懷海的弟子長慶大安大師,他曾經在嶺南行化四十多年,在佛門以道行孤峻著稱,是嶺南當地士儒大夫最敬重的長者,嶺南南漢朝廷尊為知聖羅漢。
随歸在如敏大師座下,沒有多久大師圓寂,文偃大師自然承襲了衣缽。南漢高祖皇帝劉岩聽其大名,仰慕大師道行請大師說法,文偃大師自此大****教于嶺南。
禅宗曆來清貧,修行者大多數茅草為頂,石洞栖身修佛。高祖皇帝卻做了一件大事,以皇家的名義給文偃大師修建了禅門最具規模,最為豪華的禅院。還親自禦賜匾額:“光泰禅院”,自此天下佛門學侶望風而至。
文偃大師在韶州創立了雲門宗,恢弘了禅門雪峰禅法,得到天下佛門的推崇。因為他的弘法,不但大大修繕恢複了禅宗祖庭南華寺,還使得中原之地對嶺南刮目相看,自此對嶺南化外之地的觀念有所改變。
他精擅傳法,于南漢乾和七年坐化,以金身遂塔于光泰禅院。此時嶺南朝廷已經是中宗劉晟手裡,皇帝恍如高祖皇帝一般,格外推崇大師法脈佛理。朝廷賜其塔院為“瑞雲”,寶塔為“寶光”。
時大師座下弟子有上萬之衆,其中門人有機緣語錄傳世者,據說也達七十七人之多,在前後世佛門都可以引申為傳奇。在佛門巨著《景德錄》中,收有大師門人傳紀也有六十一人,故而此時天下間佛門,可以說對大師的尊崇達到了至高。
故而此時天下尚有語雲:雲門天子,臨濟将軍。
佛家弟子出自雲門座下,這塊招牌不小,如果再是有機緣語錄者,更是被各家山門推為尊者。修行者自然尊崇先悟者,對于達者為師這句話,可以說發揮的淋漓盡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