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新宋

第一節 熙甯二年 03

新宋 潇騰 2545 2023-08-28 22:20

  當時北方剛剛經過唐末五代之亂不過百年,而南方受戰争破壞更加小,所以南方文治更盛,而當時所謂的南方,是指福建、江浙、江西及以東這一帶地方,至于湖南湖北雖然自東漢後人材輩出,吳蜀二國曾經憑此争奪天下,但在之後不幸屢經大亂,到了宋代實在隻能算是偏遠小郡,直到清末才複興,所以不能與閩楚吳越并稱,甚至也不被列為“楚”之内。
這陳元鳳、李敦敏一是閩人,一是吳人,自然是以考進士為榮;而唐棣及柴氏兄弟雖然是北人——當時蜀地是歸于北方的,但是四川在北方洛朔蜀三派中,卻是一個特例,更多南方的色彩,當時也是人材輩出的地方。
宋代按地域可見的一個特點,就是這四川和閩楚吳越的讀書人,大多是考進士的,而且因為讀書人特别多,往往是五六十人争奪一個取解試的名額;而北方諸路,則多學“明經”,就是背讀經義的考試,在這些地方考進士,卻往往是五六個人競争一個取解試的名額。
這件事實在是有宋一代南北方的一大特點,就是宋人也早有注意這一事實,因此南方的讀書人往往就覺得不公平,而北方的讀書人又心憂于南方人在政治上日漸得勢,以為非國家之福。
石越昔年讀書的時候,曾經平心論斷:“北方人治經義,多質;南方人習詩賦,尚文。
以考詩賦策論取士這一點來說,自然對南方人不公平;然而實際上學得詩賦策論的未必就比習明經的更會治國,不過是考試上難一點罷了,況且治國者若文多質少,本非國家之福,從這一點來,北方諸子的憂心,也不算是過份的。
”不料自己居然陰差陽錯回到古代,有機會親自領略這一曆史事實,也真不知是悲是喜了。
此時聽這陳元鳳的口氣,那是有幾分自得,又有幾分對明經等科考的不屑,這也是當時的人之常情了。
當下微微一笑,卻不做聲。

  李敦敏是個機靈的人,南方讀書人的風氣,讓他們天生就佩服那些文章詩詞寫得好的人,石越的“詩才”已讓他折服,而另外他又覺得這個人身上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氣度,本來聽他問,也隻是平常的相問,倒沒放在心上。
但又見石越聽了陳元鳳的話卻隻微微一笑,就不再開口,就知道他這一問之下,尚有言外之意,或是知道什麼内幕消息也不可知,倘能透露一點,對自己的前途豈不大有好處?

  心裡打着這個小九九,口裡就老實的說道:“國朝進士科,慣例一直是試詩賦為主的。
不過聽說今年五月朝議要罷詩賦、明經諸科,專以經義、論、策試進士,議論紛紛未定,我曾聽說是沮于蘇直史,這其中詳細,非我輩所能盡知。
然今歲秋試,明經諸科未罷,而詩賦亦是進士科考試的内容,愚弟平日裡思慮這事,想是不會變了,這詩賦之學,還得請石兄多多指教。
”他這樣說得明白,實是想引出石越的話頭來。

  

  果然,石越聽李敦敏這樣說得明白,便笑道:“指教不敢,而且詩賦之學,我看幾位兄台也可以不要學了。
”他雖然是學曆史的,但是于曆史的細節倒不能記得這麼清楚,本來心裡隻是想起一個由頭,不過這李敦敏一提到蘇直史也就是蘇轼,倒讓石越想起蘇轼那篇說王安石改革科舉是“多事”的奏章,接下來要生的事情,一下子就清楚的擺在了他面前。

  而陳元鳳卻以為石越是出言譏笑,臉上有些挂不住了。
就連唐棣、李敦敏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李敦敏心道:“我以至誠對你,你卻言譏笑,實在失之厚道。
”柴氏兄弟納納不言,心裡也暗忖,雖然相對這個石越的詩才來說,自己的确是不用學詩了;隻是這樣當面笑罵,卻未免是有點恃才傲物了。

  石越見這些人的臉色,便知道他們誤會自己的意思了,他也不說破,隻繼續說道:“在下幼年學過一些河洛之學,于天也略知一二,究其理數,明春明經諸科雖不會罷,但這詩、賦、論三場考試,是不會有了,因與幾位有緣,不覺多嘴了。
諸位不要洩漏給他人知道才好。
若讓天機洩露,我罪過非淺。
于諸君也是禍非福。

  衆人聽石越擡出神秘主義來說了這番話,才知道他另有他意,并非存心取笑,隻是說明年不會考詩賦了,因為诏令未曾明,也不敢全信。
但心裡雖是半信半疑,卻也未免有幾分敬畏之色。
唐棣馬上就問道:“以子明之意,朝廷明年進士科不試詩賦,當試什麼?

  石越微笑着吐出四個字:“經義策論。

  這件事對于唐棣等人來說,可以說是事關重大,非同兒戲。
幾個人直瞪瞪的望着石越,隻盼他能加以說明,石越卻不再說話。
這種神秘主義的論斷,那是越少說話越有效的。
石越看過不少這方面的故事,深明此道。

  唐棣等人見石越如此信心十足的下此斷語,各自的态度便也不同,唐棣和李敦敏是有點信的多一點;柴貴友柴貴誼兄弟卻是半信半疑之間,以為不妨兩手準備;隻有陳元鳳臉上卻是明顯的不信任。

  陳元鳳本是個不信天不怕鬼的人物,的确不容易被這種神秘主義的論斷所影響;他和唐棣也不同,唐棣機心較少,所以雖然未必相信神秘主義,但是因為對石越本人的信任,所以就較少懷疑,而陳元鳳卻覺得自己沒有理由要相信這個陌生人。

  為了給自己一個更好的理由,陳元鳳開始旁側斜擊:“朝議已定之下,子明口出驚人之談,想必家學淵源,卻不知子明是何方人士?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