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寒暄過後,紛紛各歸其位。
圍上來瞧熱鬧的江湖群俠也漸漸散開,将目光轉向四方台,翹首等候今日第一場角逐。
郭子儀立于馬上,向抱拳離去衆人逐一還禮。待将衆人目送完畢,轉頭一瞧,已有兵卒在伊阙東山(香山)腳下,尋了塊開闊平坦的空地。
兵卒們揮斧揚鍤、十分老練,先将礙事的小樹斫去,将地上雜草石塊鏟得平整。更又兵卒專門砍來許多粗實的枝幹,去除細枝雜葉,一頭削成尖錐,留作捆紮拒馬、圍欄之用。大校場外,已然是一派忙忙碌碌的景象。
郭子儀策馬登上長軒北側的一處緩坡,旋即調轉馬頭、向轅門與四方台望去:
西山佛窟,伊水橫流,寺僧群俠,盡收眼底。方才得令而去的靈真禅師,正與一個知客僧耳語着什麼,全不理會愈發焦躁的一衆俠士。而自己方才派出的郭十八,右手拄着陌刀,左手握着羽箭,恰立在靈真禅師身側不遠處,似在聽候安排。
便在這時,靈真禅師忽地轉過頭來,看向群俠并更遠處的長軒,昂頭朗聲道:“依郭令公美意,今派‘朔方十八騎’親衛兵郭十八,欲以陌刀一柄、向各方英俠讨教武技功法。若有敢于應戰者,可往香案銅瓯處、自撷一支序簽來。今日首場競逐,便自此二人始!”
話音方落,滿場炸鍋。
早有對朔方軍到來心懷不滿的番邦遊俠武者,率先非議起來。認為郭令公此行不單是誇耀武力,更是要以勢壓人、好将那“如水劍”奪在手中。本就心存忌憚的中原俠士,聽到這些誅心之言,不免将信将疑。于是也跟着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起來。
長軒下各門翹楚,亦是表情各異。對元載這番伎倆安排,鄙夷者有之,贊賞者有之,漠不關心者亦有之。隻有元載端坐其間,面露微笑,卻是頗為自得。
郭子儀聽罷靈真禅師之語,瞥了眼長軒下自鳴得意的元載,眉頭先是一皺,很快又舒展開來:
那靈真禅師顯然是得了元載授意,才故意這般說辭。目的便是要給他拉仇恨、樹群敵,好叫一衆俠士誤以為,他亦是為奪劍而來。若是中原俠士,或許還會對他畏忌三分;可若是番邦趕來的僧俗武者,便未必買他朔方軍的賬。
畢竟番邦未化之人,有些本就對華夏不大敬服,總是蠢蠢欲動、想要占些上風回去。有些即便敬服,也是貌合神離、口蜜腹劍,未必就安了什麼好心。是以郭十八立在轅門下、雖有“衆矢之的”的可能,卻也實在是一種試探與震懾。
試探的是盛朝周邊番民,究竟哪些還不服王化、不肯與盛朝邊民相安無事。震懾的亦是一些狼子野心之輩,叫他們行不義之事時有所忌憚,不敢再恣意妄為。若就這點來說,郭子儀倒是樂見其成。
果然,靈真禅師語罷不久,群俠中便站出好幾人,皆是宗門教派選推中、未得入選者。
這些人幾乎同時站起,又皆奮不顧身往香案銅瓯處奔去。對這難得的額外機會,此時卻是看得比什麼都重。
銅瓯中隻插着一支羽箭,顯然是香山寺僧有意為之。率先奔至近前的一人,正要劈手奪箭,卻陡覺雙腿一沉。一個重心不穩,當即向地面倒去。半途中側頭一看,卻見身後某人早箍緊了自己雙腿,要先将他撲倒、拖離香案,自己再去奪那唯一一支羽箭。
這做法登時奏效。先前那人一聲痛呼,卻是額角磕在了香案腿上,登時劇痛壓來、天旋地轉,很快便軟倒在地。
後面那人心頭一喜,右手已然伸出。就在五指将要觸及箭杆之時,蓦地一道殘影打在手背上,登時揭起一片皮開肉綻的皿痕。那人痛得趕忙縮手,扭頭再瞧時,卻見一個幹瘦且陰戾的婦人,手中長鞭已然再度抽出。鞭梢所向,正是那羽箭的箭杆。
這人已是驚怒交集,豈肯拱手相讓?當即雙手一錯,擺出一招“白鶴亮翅”,雙手五指各自并攏、捏出鶴嘴形狀,卻是要徒手與長鞭相搏。
長鞭扭如靈蛇,鞭梢疾如蛇信,頃刻間便要将那羽箭卷走。豈料這人左掌已至,“咄”地一聲、啄在了長鞭中段。仿佛打蛇七寸般,原本靈動迅捷的長鞭、頓時便被打得潰散下來。鞭梢也隻在箭杆上輕輕一觸,将羽箭撥開幾寸,“嘚啷”脆響過後,便順着瓯口滑向了另一頭。
幹瘦婦人亦是目中噴火,長鞭再度抖起,好似毒蛇起死回生,旋即便向那人天靈蓋劈下!
就在兩人換過三招,殊死相搏之際,一根三尺餘長的龍頭拐杖已繞開兩人,向那羽箭鈎去。兩人登時驚覺,手中俱是一滞,雙雙随杖望去,卻見一個白發老翁步法矯捷、以趁虛沖到了案旁,便要将那羽箭帶走。
兩人互瞪一眼,竟是捐棄前嫌。一個揮起鶴形手、一個鼓動靈蛇鞭,齊齊向持杖老翁後心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