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曹操喊我去盜墓

第四百一十九章 活着的液體! 4200

曹操喊我去盜墓 潇騰 3218 2023-04-12 00:54

  衛青!

  此人正是西漢最著名的将領之一——衛青,衛仲卿!

  漢武帝茂陵中最大的一座重臣陪葬墓,便是衛青的陵墓。

  後世這座陵墓的遺址前面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便書有“漢大将軍大司馬長平侯衛公青墓”十四個大字。

  不過據吳良所知,這塊石碑其實是清朝時立下的,立碑者乃是《資治通鑒》的作者畢沅。

  而在這之前,衛青的陵墓,以及整個漢武帝茂陵都遭受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早已十不存一。

  如此一直到新天朝成立之後,茂陵正式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僅剩下的遺址與少量文物才被修複并保存了下來。

  所以。

  這塊破損的玉闆難道是西漢名将衛青的遺物?

  可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吳良凝視着那塊玉闆,腦中迅速搜羅着相似造型的玉器。

  據他所知,天朝的絕大多數玉器都屬于裝飾品,哪怕酒具亦是如此,上面或多或少都要刻上一些裝飾性的花紋使其看起來更加美觀更加名貴,就算沒有裝飾性花紋,亦要琢磨成為某一種造型,比如玉镯之類,極少有這種平滑方正的玉闆造型,更是極少有人在玉器上刻下自己的名号,這在古代非但會影響玉器的美觀,還會直接影響到玉器的價值。

  在這個認知基礎上,再結合衛青的身份……

  “難不成是笏闆?”

  吳良很快便聯想到了一樣東西。

  所謂“笏闆”,乃是天朝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攜帶的工具。

  這種東西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以前,那時候還沒有便與書寫的紙張,因此文武大臣在朝見君王的時候,便要随身攜帶一塊闆子,不但可以将君王的旨意記錄下來,亦可以将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闆上,以防止遺忘。

  也就是說,“笏闆”的功用等同于後世的筆記本。

  正所謂“笏,忽也,備忽忘也”,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而最開始出現的“笏闆”,其實都是竹木材質的,那時的“笏闆”是真的為記錄事物而存在,乃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工具。

  但随着社會發展,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的記錄工具出現。

  “笏闆”便逐漸失去了原本的功用,隻是這種宮廷禮儀依舊流傳了下來,逐漸變成了一種代表地位與官職的禮節性物品。

  于是“笏闆”的材質也在發生着變化。

  玉器、象牙之類名貴的材料都成了制作“笏闆”的材料,而曆朝曆代也對“笏闆”的使用進行了相應的規定,比如幾品以上官職才能使用什麼材質的“笏闆”,不同品階的官職使用的“笏闆”應該是怎樣的規格,等等等等。

  如此一直到了清朝,“笏闆”才不再出現在朝堂之上。

  原因是滿族人喜歡騎馬,最開始的時候文武官員都是騎馬上朝,連轎子都很少坐,如此雙手既要拿鞭子又要牽缰繩,實在空不出手來拿“笏闆”,于是就棄之不用了。

  而以衛青當時到達的官職官階。

  放在後世最起碼也是部長級的官員,甚至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亦不為過,使用名貴的玉質笏闆自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

  

  “所以這難道就是衛青使用過的笏闆?”

  吳良繼續使用“金剛傘”在那一堆“九竅玉”中劃拉,希望能夠找到這塊玉闆缺失的部分,如此拼湊起來便能夠做出最為準确的判斷。

  因為據他所知,漢朝的《禮記》中曾記載過當時的“笏闆”規格:“笏長2尺6寸,中寬3寸。”

  漢朝的尺寸要比後世短上一些。

  不過這并不影響吳良做出判斷,他找到的這塊玉闆寬正是3寸左右,隻是因為已經發生了斷裂,導緻沒有辦法衡量具體的長度。

  可惜。

  吳良幾乎翻遍了每一塊“九竅玉”,确保自己不曾有任何疏漏,卻依舊沒有發現缺失部分的玉闆。

  吳良自是有些失望。

  倘若能夠找到缺失的部分,吳良一定會好生收起,回去之後再想辦法将其粘合起來珍藏,在他眼中,這玩意兒哪怕發生了破損,價值也絕對超過了那些沒有文字的精美玉器。

  失望之餘,吳良又開始推演這塊玉闆與那些“九竅玉”的來源。

  傳說可能是卸嶺力士傳人的呂布?!

  他此前便推斷這些玉石制品應該是來自中原的陵墓之中,而如今在這堆玉石之中又發現了疑似衛青使用過的“笏闆”,那麼……

  吳良自然而然的便想到了衛青墓所在的漢武帝茂陵。

  幾年前董卓權傾朝野,各州郡共同推舉袁紹為盟主組成聯軍出兵讨伐,董卓受形勢所迫隻得西遷長安,而在離開洛陽之前,董卓還特意派呂布盜掘了東漢皇陵群以及漢武帝茂陵,将墓中黃金珍寶洗劫一空。

  漢武帝茂陵既然毀于呂布之手,那麼建于茂陵之内的衛青墓自然亦是難逃一劫……

  想到這裡。

  吳良頓時覺得心中的許多疑惑都可以解釋得通了。

  若非是進行了大規模的盜墓活動,并且針對的還都是那些王公貴族的陵寝,怎麼可能搜羅出來如此驚人數量的“九竅玉”?

  而距離如今最近的載入史冊的大型盜墓活動,似乎便隻有這一次。

  當然。

  墓中盜出來的那些真正之前的黃金珠寶,自然全都要歸董卓所有,彼時呂布還是董卓的義子與下屬,想來并不敢私吞,至少不敢明目張膽的私吞。

  而剩下的一些不太吉利的邊角料,諸如這些從死人身上扣出來的“九竅玉”,再比如那塊已經破損斷裂的玉闆,董卓是肯定不會要的,倒是有可能賞賜給呂布與下面的人。

  那麼這些東西又要如何處理呢?

  如今這世道,天朝的百姓連飯都吃不起,如何能夠消費得起這種不能吃不能喝的奢侈品,何況他們的社會地位亦是沒有資格享用玉器。

  而天朝的士族對玉器又十分了解,更加不會對從死人身上扣下來的“九竅玉”感興趣。

  所以這玩意兒就隻能運送到西域,去忽悠一下對玉器隻有一知半解的外地商人還差不多,倒也算是物盡其用了,說不定這樣轉上一圈,經過一定的改造之後又會換成另外一種形态回到中原,搖身一變就成了搶手的稀罕東西,就像後世許多國産的東西去國外轉上一圈,反倒就可以變成進口貨物高價銷售是一個道理。

  吳良倒不在意這些,他在意的是那塊疑似衛青用過的“笏闆”的玉闆。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