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接過來看完後,臉上頓時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好!辦的非常好!”
宋應星這份彙報到底有什麼,讓崇祯如此高興?
從省、府、州、縣,到下面的農村,農政院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肥料制造體系。
這正是崇祯想要的,他沒有想到,這件事在崇祯九年取得了如此大的突破。
以前有沒有?
當然有!
中國從古就是農業大國,在制造肥料這一塊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
但是通過行政管理,設立标準,規模化集中管理,有目的的去制造,合理利用社會一切資源去育肥,這還是第一次。
這方面做的越好的省份,糧産量明顯增加的越多。
例如河南,下面各個縣城都有大量的農學人才下鄉。
這些人帶下去了大量體系性的培育肥料的知識。
例如,宋代陳旉在《農書》中介紹了一種漚制肥料的辦法。
即将砻簸下來的谷殼以及腐稿敗葉,積在池中,再收聚洗碗肥水和淘米泔水等進行漚漬,日子一久便腐爛成肥。
明代《沈氏農書》中介紹了另一種做漚肥的辦法。
将紫雲英或蠶豆姆等用河泥拌勻進行堆積漚制,這種辦法叫“窖花草”和“窖蠶豆姆”,直到21世紀的南方稱之為窖草塘泥。
廄肥堆制在《齊民要術》中記載有肥料堆制法,是一種将墊圈同積肥相結合的堆制法。
當時稱為踏糞法,而這是中國最早的堆肥。
這些民間有些地方知道,但中國太大,大家的經驗都是零散的。
或者說,這些在有些地方傳播的時候,其實效率不高,因為缺乏體系化的傳播與教學。
現在朝廷将其系統性整合起來,然後規模化利用。
僅僅河南省,在崇祯八年比崇祯七年的農産量提高了40%,恰好崇祯七年下半年,是整個體系建立完善的元年,大量的農民獲得了更多的理論知識,開始實踐。
這也說明了通過這些辦法,的确還能将糧食産量進一步提升上來。
崇祯元年,河南每畝田的産量是3石到4石之間,約360斤到480斤。
而此時此刻宋應星報的這份彙報,每畝産量已經到了700斤,八年時間,不折不扣的翻倍了。
農政院這幾年,很低調地做事,做了很多事實。
崇祯說道:“依朕看,糧食既然還在增加,其他産業就可以放心大膽去做了,隻要有糧食,就能保證溫飽了。”
“各地的水泥路、學校、藥廠、紡織廠,還有種植業,都可以放心大膽去做。”
崇祯坐在龍椅上,想了想,又說道:“以河南省為例,每畝田産量700斤,一口之家有五畝田,一年産糧3500斤,按照朝廷的農稅,每畝征稅4斤,五畝田就是20斤。剩餘的完全足夠一家吃,甚至還有許多剩餘可以拿出來賣。”
“現在開封府的糧價是0.4兩每石,依朕看,可以在開封施行試點廢除徭役。”
所有大臣都有些驚訝,要廢除徭役?
這事皇帝也不是沒有幹,自在北京和武昌推出新城新政,就伴随着廢除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