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這皇位不坐,也要打!
除此外,整個大明朝内部,有不少地方也出現了起義造反的事情,隻不過因為規模還很小,所以朱瞻基也并沒有太過在意。
他真正在意的是,這些國内起義的背後,是否有那些官紳士族在背後支持。
隻不過這件事還在調查當中。
并沒有一個切實的結果。
尚書房内。
朝廷的所有重臣都齊聚于此,除了這些大臣們外,之前趕到京城内的那些藩王們,也都聚集在這裡。
看到、聽着這些從大明朝各地傳來的消息時,所有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凝重之色。
往日,這些事情随便挑一件都是國家的首要大事。
可如今,這些事情卻完全紮堆兒的聚集在了一起冒出來。
即便這尚書房中彙聚了天下首屈一指的智庫們,但在短時間内也完全想不到一個什麼好的辦法。
如果隻是針對其中一兩件事,或許他們可以很輕松的解決,可如今,大有天下皆反的味道。
南邊兒、北邊兒、東邊兒,西邊兒,全都是人,全都是麻煩,還都是大麻煩。
東北有女真、西北有瓦剌、南邊的交趾有以黎利為首的各路起義軍。
東邊兒,還有倭寇偷雞摸狗。
内部,還有各種起義。
短短的時間内,原本看似鐵桶一般的大明朝,竟顯得千瘡百孔。
如此多的問題勐地全部暴露出來,可偏偏朝廷内部最強大的五十萬大軍,卻還在那關外。
朝廷手中的兵力有限,能力有限,又如何能面對這麼多的問題。
就當所有人都因為這樣的局面而焦頭爛額的想不到任何辦法時。
那作為兵部尚書的楊士奇,在仔細的琢磨了一下後,還是第一個站了出來。
沒辦法,他是兵部尚書,又是如今朱瞻基在朝廷内勢力的代表人物,這個時候他不站出來說話,還等誰來?
隻見那楊士奇緩緩來到了群臣之前,對着那穩穩坐在尚書房龍椅上的朱瞻基說道:“殿下。”
“微臣有幾句話,雖不是什麼良策,但或許對殿下應對如今局面有些用處。”
聞言,朱瞻基自然不會拒絕。
如今别說是這些大臣們了,就是他朱瞻基自己,也是想不到什麼好的辦法。
畢竟他也沒想到一下子會出現這麼多的問題。
可就算問題再多,如果手底下有人,有軍隊,逐個解決就是了,可偏偏是沒有可用的兵力。
朝廷其它的那些兵力都是鎮守一方,絕不可動的。
一旦動了,那些地方也絕對會跟着起動亂。
到那個時候,這窟窿可就堵不過來了。
也在這時,那楊士奇在聽到朱瞻基的允諾後,便緩緩開口說道:“如今我大明朝内的局勢可以說到了十萬火急的地步,四面八方全部有外敵,在這種局面下,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并且,朝廷隻有一次出手的機會,一旦選擇上出了問題,或者在戰場上被拖住,朝廷将無兵可用,無棋可走。”
“打仗,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如今大明朝四周的那些外敵看似來勢洶洶,大有颠覆我朝的心思。但在微臣看來,他們不過就是狐假虎威,借着我朝大軍叛亂,内部混亂的時機,想要趁機瓜分我大明朝疆土。”
“若是五十萬大軍無恙,以這些人的實力,絕不敢造次。”
“所以,微臣以為,如今大明朝表面這些疑難雜症,歸根結底就是關外五十萬大軍引起,隻要關外動亂平息,四面八方的動亂造反,頃刻間便會雲消雲散。”
“可如今朝廷兵力有限,能夠做的事情實在有些,若再不将所有能力彙聚在一處,集中一點擊破,那真就是東補西漏,西補東漏。”
“臣鬥膽,請殿下暫時放棄邊疆諸事,即刻登基,以九五之尊的皇帝之令,昭告天下漢王與趙王的謀逆之舉,舉全國之力,讨伐漢王趙王,配合明軍五十萬大軍内如英國公張輔、大将陳懋、禦前營樊忠等忠心朝廷,卻被漢王趙王裹挾之人,一舉将漢王與趙王拿下。”
“如此一來,山海關外大局一定,四面八方的危局定然可解,至于那些外敵賊寇們從我大明朝吞下的那些好處,到時候自可讓他們全部都再吐出來!”
不得不說,這楊士奇是真厲害。
縱然如今這局勢看似混亂不已,彷佛天下皆敵,可這楊士奇依舊還是從這紛亂的局勢當中看出了一條解決之道。
尤其是其對這一次天下大亂的看法,切實的說中了其中關鍵。
關外五十萬明軍的叛亂,是一切禍亂的根源。
如果沒有這一檔子事,這些人絕不敢在這個時候聯合起來同時叛亂。
哪怕就是皇上朱棣駕崩、太子身故,他們也絕對不敢!
可沒有辦法,如今的局勢是,不僅老皇帝駕崩,太子也跟着身故。偏偏在這個時候,漢王和趙王還聯合起來,攜手中的五十萬大軍之威,在關外公然造反,時刻威脅着朝廷。
要知道,如果他們還在應天府的南京城内,距離邊疆或許還安全一些。
可如今,他們是在順天府的北京城内!
山海關,距離京城不過區區三四日的腳程。
如果是騎兵,很可能隻需要一天多的時間便能直接打到北京城下。
一旦被五十萬大軍圍在城中,大明朝的政權颠覆,便在朝夕之間了。
所以,那些邊疆的外邦,那些原本在明朝統治下的異族之人,還有朝廷内各地的起義軍,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知道朝廷一定會先解決關外的五十萬大軍,而不會集中力量去對付他們,所以才敢如此肆無忌憚的動手。
讓明朝内部自己互相消耗去,他們趁機會能占多少便宜占多少。
對于楊士奇的話,朱瞻基很認同,想要解決目前局面,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就是關外的五十萬大軍禍患。
解決了這一禍患,其它的那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不僅是朱瞻基,一旁那些正在為此事一同焦慮的大臣以及藩王們,也都是眼前一亮。
不得不說,這辦法雖然沒有任何具體的實施策略,但卻讓在場的衆人撥開迷霧,看到了事情的本質。
而如今的一切霍亂之源,便是那關外的五十萬大軍。
一時間,這在場的不少人都如夢初醒,然後驚歎的說道:“楊大人一語驚醒夢中人啊.....”
“楊閣老高見啊!”
“.......”
聽着在場這些大臣們的誇贊,如今剛剛位及兵部尚書加内閣大學士的楊士奇,心中還是十分惶恐的。
趕忙便謝絕了在場這些人的誇贊。
随後又将目光看向了那坐在龍椅之上的太孫朱瞻基。
生怕對方因此而有了忌諱之心。
但顯然,此時的朱瞻基并不會在這件事上計較太多,畢竟局勢緊急,現在還不是談這些的時候。
盡管朱瞻基也十分敏銳的看出了周圍這些大臣以及官員們已經漸漸形成了一個圈子,一個圍繞着楊士奇為中心、亦或者說是圍繞他朱瞻基為中心的利益團體。心中也想好了這次事情如果能夠解決,接下來就該設立軍機處,削弱内閣實力,最起碼内閣大學士不得兼任六部尚書。
但現在不是時候。
就當朱瞻基還在思考着那楊士奇的話時,同樣身為朱瞻基嫡系死黨,并且是因為朱瞻基而被提拔起來的工部尚書,張本,這個時候也趕忙在那楊士奇提出建議後,開口了。
“殿下,微臣以為,楊大人的話固然不錯,但這隻是楊大人的一廂情願,想的過于美好了,實則沒有半點作用。”
随着張本開口,周圍衆人的目光也都聚集在了他的身上,隻不過與看待那楊士奇時的目光,顯然有很大的差别。
在好奇疑惑間,還隐隐有着些許抵觸、排斥、不悅的意味。
甚至有幾個兵部的官員已經是站出來指着那張本說道:“張大人,這個時候說這樣的話,未免有故意诋毀貶低的意思了吧?”
聽到這話,那張本卻一句話都沒有回,依舊躬身拱手,立于朱瞻基的面前,等待着朱瞻基的話。
而此時的他在群臣之中,還頗有些被孤立于外的架勢。
隻有那順天府尹郭濟,隐隐有開口聲援的意思,其他人則都是冷眼旁觀,甚至恨不得在這個時候過來踩上一腳。
對于這些,坐在衆人面前的朱瞻基自然是看的清楚,但他并沒有責怪,隻是一擡手,阻止了衆人的争論,看着那張本問道:“張大人,既然你覺得楊士奇的話有不妥之處,你可能說出緣由,又是否有好的法子?”
聽到朱瞻基的話,周圍的那些大臣們紛紛隐晦的對視一眼。
而那張本在聽到朱瞻基的詢問後,也是毫不猶豫的起身對着朱瞻基說道:“回殿下的話,楊大人所言雖也有可取之處,也直指此次問題的根源。但楊大人說要集全國之力率先解決山海關外叛軍的問題,微臣卻覺得極為不妥。”
“雖說關外大軍之中有英國公張輔、陳懋将軍、樊忠将軍等人的相助,可即便如此,整個三千營卻都是漢王的部下。加上五軍營的大部分兵力,就算我朝主動出兵,配合他們裡應外合,雖可借機取得一定的優勢,但那漢王和趙王是何人,他們在軍中跟随先帝多年,盡管臨時可能會出現不小的傷亡,但隻要等他們回過神來,将兩軍分割開。”
“對我朝大軍形成對峙,我朝非但無法徹底解決叛亂之事,還會因此而導緻漢王趙王的徹底失控。到時候,倚靠着數萬騎兵之利,我朝幾百裡的防線,他們可以随時随地的攻打。”
“相反,我們雖然得到了關外一些兵力的補充,可以調動的兵力多了些,可這些兵力卻依舊得時時刻刻的關注漢王與趙王的軍隊,對于大局而言,沒有半點助益。還會導緻局勢進一步的混亂,漢王與趙王的戰火很可能會蔓延至長城之後。”
“到那個時候,朝廷空得了十多萬的兵力,卻連對漢王趙王對峙在城外的機會都沒有了。”
“非但沒有阻止和平定了這一場叛亂,還幫助漢王與趙王剪去了累贅,使其可以随意行動,再無顧忌。”
“而朝廷也将徹底的被漢王與趙王的大軍所拖住,短時間内根本無法對付外敵,三五年下來,朝廷的損失太大了。加上漢王趙王的軍隊糧草不足,在沒有了任何顧忌之後,必然會瘋狂的在長城内掠奪物資補給。”
“沒有了糧食、官府衙門也被漢王趙王的大軍所滅,如此種種下下,境内百姓的起義造反勢力隻會越來越多。”
“到那個時候,内憂外患,朝廷空有十幾萬的兵力,卻也是無力回天了。況且,這幾十萬的兵力,還要分出不少繼續鎮守在山海關,以防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形成統一勢力後對中原關内進行突襲。”
“就這些兵力,平定漢王趙王之亂尚且不足,如何平定天下?就算可以,又需要多少年?君不見元朝末年,短短數年的戰亂之下,天下皆反。”
“與如今之景,何其相似!”
“再說,若是以漢王在軍事上的見識,一旦看清局勢,以數萬騎兵之力,彷照那漠北蒙古戰法,入關之後一路南下,利用其機動力,遊走于山東河南等中原平原一帶,徹底切斷我朝南北聯系。”
“到那個時候,朝廷對南方各地官府失去了直接的管轄,通信中斷,我朝廷于順天府,便猶如懸在北方的一顆孤子,北上不得,南下亦不得。沒有了三千營數萬的騎兵,朝廷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内籌建一支可以與數萬騎兵大軍匹敵的隊伍。”
“對漢王趙王的大軍,根本沒有任何威脅,他們打不過就可以走,可我們卻必須跟在後面追,局勢完全被漢王趙王大軍所調動。若我是漢王,便趁着京城懸于北方之際,暗中聯絡南方各地官府,或派五軍營的數萬步兵大軍進攻南方。”
“不需三五年,以漢王的身份和實力,整個長江以南,甚至黃河以南,都可能成為漢王與趙王的囊中之物。屆時,便是有百萬大軍,也已經敗局已定。”
随着張本的話說完,整個尚書房瞬間安靜下來。
不得不說,他的這一番話非常有道理。
甚至要比楊士奇的那一番見解來的更加實際,更加現實一些。
不得不說,這張本到底是從地方上幹了大半輩子的官吏,主政一方,相比于朝廷中類似楊士奇這種從太子府屬官做起的人,更加在乎實政。
而經曆過靖難之役的他,也更加清楚戰争的真實模樣。
什麼一戰而勝的話,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