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會稽。
鄭遵謙大步登上後院父親二樓書閣,進屋時看到父親鄭之尹正在看信。
“風風火火的又是要幹什麼?你就不能安份幾天?”鄭之尹頭也沒擡,直接訓斥兒子。鄭家原籍餘姚臨山衛,後徙居會稽城内,鄭家也是世宦名門,他早年官至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一道。
而且他還是東林黨人,屬于清流名士。
此時鄭之尹剛從杭州拜見博洛歸來,讀的信則是南京的錢謙益寄來的。錢謙益原是弘光朝的禮部尚書,更是東林黨領袖,與鄭之尹向來關系極好。
錢謙益在弘光出逃後,與南京的勳臣一起向清軍投降獻城,清廷授其禮部侍郎,仍留在南京協助豫親王多铎。
據傳清軍入南京前,錢謙益的愛妾,秦淮十三豔之一的名妓柳如是曾經勸說錢謙益投水殉國守節,然後錢謙益假裝走入水中,大夏天的居然說水太冷然後回家了,柳如是憤身投水,錢謙益卻硬是把愛妾拖了回去。
等清軍剛入城,甚至多铎明令說剃武不剃文,暫時隻讓投降明軍将士剃發,結果錢謙益在家坐着,卻突然說頭皮發癢,然後跑出家門,回來時已經把前面頭發剃的光光,腦後留了一條鼠尾了。
與之對比的是錢謙益南京城中的兩位好友,河南巡撫越其傑和河南參政兵巡道袁樞,兩人一個是首輔奸臣馬士英的妹夫,一個是兵部尚書袁可立的兒子,卻都誓不仕清絕食而死。
做為東林領袖,尤其是其才學又名滿天下,錢謙益的表現可以說讓天下人震驚,甚至有人做詩嘲諷,
錢公出處好兇襟,山鬥才名天下聞。
國破從新朝北阙,官高依舊老東林。
“父親!”
“先坐!”
鄭之尹指着黃花梨官椅對兒子道,繼續看信。
錢謙益這封信他已經看了好幾遍了,他信中說如今天下形勢劇變,從多铎處得知,在上月底,曾經打進北京城稱帝的闖賊李自成兵敗後一路南撤,殘部撤到長沙後,他帶着二十餘騎途經九宮山時,被當地鄉紳地主帶領鄉民圍住打死,已經确認。
而本月初,西營的張獻忠率部進攻漢中,也大敗而歸,退回四川。
弘光所授的總督江西、湘廣、應天、安慶軍務的兵部右侍郎兼佥都禦史袁繼鹹被左夢庚騙入軍中裹挾降清後,袁繼鹹不肯歸附清廷,已經被殺。
清廷對袁繼鹹很尊崇優厚,隻要袁肯回江西招撫舊部,願仍授他江西總督,被他斷然拒絕,被押赴北京途中,幾度欲自盡不成,最終在北京被殺。
錢謙益和鄭之尹與袁繼鹹都是好友,這個消息讓他們很沉重。
錢謙益說清廷已經召他七月入京,授他禮部右侍郎管秘書院事,還讓他充修明史副總裁官。
他還透露說,多铎也可能在七月班師入京,到時弘光、潞王等都會同往北京,因此錢謙益判斷出一個結論,就是此次清軍南征已經結束。
沿長城入陝西,一路大敗李自成,追擊至湖廣江西安慶的英親王阿濟格,已經不待清廷皇帝旨意,便提前班師了。
而東路這邊的豫親王多铎,則會在七月班師回京,甚至他聽說駐杭州的貝勒博洛也會帶走大多數八旗回京。
清廷計劃授降清的原大明督師洪承疇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代替多铎招撫江南,将任命多羅貝勒勒克德渾為平南大将軍,同固山額真葉臣接替多铎、博洛鎮守江南。
錢謙益估計洪承疇、勒克德渾等大約能在八月抵達江陵,多铎、博洛等可能最快要到九月才能返回北京。
又說江南各地的大明文臣武将紛紛降清,而闖賊不僅失去了他們全部地盤,而且連李自成都被打死了,現在隻剩下一些殘部還在頑抗,正往巴東一帶山區逃竄,不成氣候,西營也剛剛經曆了進攻漢中大敗,狼狽退回四川。
湖廣、江西、南直、浙江如今幾乎傳檄而定,真正舉旗反抗的沒有幾個。
錢謙益十分悲痛,他在給鄭之尹的密信中表示,弘光朝的一朝崩潰,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現如今清軍勢大,絕不能再硬頂,不如先假意降清,然後徐徐圖之。
現在清廷做出大明已亡,江南将不戰而降的判斷,還要班師撤軍,這正是最好的機會,他希望江南各地的官員士紳們都能夠暫時稍安勿動,待清軍主力如期撤返之後,大家再謀起事。
又說,大将方國安自杭州兵敗後,撤入嚴州、金華一帶休整,抵抗之心甚烈,而定海總兵王之仁屯于定海,廣西總兵黃斌卿退入舟山,另外在崇明、吳湖等地還有不少弘光朝的軍隊兵馬,不少将領也依然忠于大明。
所以應當暫時潛伏,靜待時機。
錢謙益在信中最後對老友鄭之尹道,自己從來一心忠君愛國,如今假意降清,不過是要留下有用之身以匡複大明,此去北京,他會留下柳如是,希望到時鄭之尹能夠幫忙照顧,還說他到了北京後,會想辦法盡快脫身辭官歸鄉。
最後錢謙益說如今局勢,唯有在兩廣擁立桂王即位監國,慢慢收拾人心,才有可能劃江而治,保存大明半壁江山。又說好在如今闖賊、西營皆已潰敗,滅亡在即,大明倒也去除了這一心腹之患。
到時與清廷和議,南北共治。
鄭之尹看到這裡,皺眉沉思。
錢謙益的一些判斷,鄭之尹并不完全認同,比如說清軍主力可能會北返,但就算留下部份兵馬,但想要翻轉眼下這局勢也太難。
洪承疇外号洪瘋子,這人雖然當年在關外督師大敗,但并不是說他無能,恰相反,洪承疇的能力極強,如今他來總督江南,那可能比多铎、阿濟格、博洛等人還能纏,沒有誰比洪承疇更了解大明的官員和軍隊。
至于說擁立逃到廣西的桂王監國,鄭之尹認為更不可靠,桂王無才無德,雖然現在在繼承順序上确實他排在最前,但現在大明需要的不是一個第一順位的繼承人,而是需要一位能夠擔當的起這大任的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