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海上升明帝

第403章 投降派

海上升明帝 潇騰 3122 2023-04-12 00:56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第三次北伐還沒正式決定,但必須先把錢糧這些準備好。

  雖然眼下南京出現了一種聲音,而且還不小,得到不少士民百姓的支持,那就是和議。北京已經再次派使者南下,要求停戰議和。

  朱以海也很清楚鞑子們的那點小心思,不過是想行緩兵之計而已。不過他仍然願意陪鞑子玩,所以表面上也還是讓朝廷選派代表,與鞑子談判。

  這無疑讓民間有些誤會,真以為如今大明已經穩住半壁江山,可以與鞑子劃江分治了。戰争的殘酷是顯而易見的,如今有機會停戰,其實很多人都願意。

  他們隻是一廂情願的以為真能談出太平,卻沒想到或者不願去想太平是談不來的。

  民間紛紛議論劃江而治的事情,連朝堂上都出現了許多官員們議和奏章。

  朝堂上出現了議和派,而且人數還不少。

  有些人是怕了打仗,害怕了,如今能夠有半壁江山,就想着趕緊議和吧,想偏安一隅。而有些官員嘛,則是因為掌握的情報信息不充分,導緻判斷上也有偏差,認為如今形勢下,暫且議和也是有好處的。

  趁機休養生息,恢複生産,穩定南方,這樣将來才能再戰,收複中原,他們是緩戰派。

  再打下去,隻怕會崩潰亡國。

  反正不管哪種想法,大家對議和這事很積極熱情,甚至不少人已經在私下談論應當提哪些條件,到底是南北朝并立,還是說讓鞑子稱臣為藩,當然,大家也清楚,如今鞑子占據北方,實力可能還比南邊強。

  但大家也肯定不願意接受說大明向鞑子稱臣進貢的道理,所以仍覺得就算要談,那也按老規矩,建州女真以前本就是大明的羁糜附庸,所以可以僞以前朝鮮王國例,讓滿清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不管大家談的如何熱烈,朱以海心意仍然很堅定。

  談和是不可能談和的,現在有機會不趕緊揍鞑子,讓他們緩過這口氣來,到時可就更難了。

  雖說現在國庫空虛,江南糜爛,但也得打,也得保持主動進攻的态勢,若是轉為防守,那可就處處被動了。

  況且,能有如今的大明朝廷,那也是朱以海舉着抗清恢複的旗号打出來的,如果議和停戰,可能殘明又要開始内鬥了。

  必須得繼續進攻,繼續北伐,這樣才能把内部矛盾都轉移出去,一緻對外,在北伐的這旗号下,很多事情辦起來也要方便許多。

  一旦議和,許多人覺得沒有了亡國滅種的威脅,可能又想搞事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想着議和,仍然還是有不少主戰派的,既有朝廷上的要員,也有普通的士民。

  一些膽大的士子們就公然上書,抨擊朝廷的議和派是投降派,說他們是賣國賊,還說皇帝軟弱了。

  有些年輕的禦史言官,更是大膽直書,用詞很不客氣,朱以海看了後也并沒有憤怒,反而很欣慰。

  他特意把這些主戰派的激昂上書,讓登載朝廷邸報,甚至讓複興報等抄載,讓更多百姓知曉這些聲音态度。

  

  他的這個反應,倒讓不少人覺得挺滿意的,相比起來,當年崇祯内外交困,被鞑子打到北京城下,也曾想過議和,以争取機會,可他既想議和,卻又不敢擔這罵名,這邊偷偷派大臣去談,那邊當事情洩露,卻不肯承擔,反而殺大臣來背鍋,這種表現,其實就是沒擔當。

  相比之下,朱以海很大方,他接受一些議和派的建議,選派官員開始與清使接觸,準備談判,而且很大方磊落,沒有偷偷摸摸去做。

  但就算是開始議和,他也并沒有說不許有反對的聲音,隻要說的有道理的,他甚至還讓刊載在報紙上。

  這種态度,起碼讓百官士民們還比較接受的。

  當然,表面公開和議,頂着許多清流士大夫們的罵名,說什麼中原之地,一寸皆祖宗之地,甚至遼東女真之地,早在漢唐時代就已經是漢家故土,不可輕棄,但朱以海可不會在意這些。

  他是個務實的皇帝。

  議和不過是一種鬥争手段。

  好在如今朝堂上的重臣要臣們,這些人不管是主和還是主戰,在朱以海的召見坦誠之下,也大多明白了皇帝的心思用意,也對皇帝這種務實手段,比較支持。

  朝堂中樞,朱以海的意志還是很好的落實下去的。

  外面喊打喊殺,也并不會讓大明朝堂混亂。

  而禦營将領們,也陸續受到皇帝召見,三次北伐的計劃,諸将都很擁戴,禦營相比朝堂官員們,許多出身都較低,他們是跟着皇帝北伐征戰,才能夠有如今地位的,那些禦營士兵們,如今拿着厚饷,享受着不錯的福利,他們很清楚這一切是誰給的,又是怎麼來的。

  所以他們比任何人都支持北伐,都願意打仗,因為北伐打仗,才會有更好的生活。

  他們不怕死,也不怕打仗,許多禦營士兵們以前是礦工、農民、小商販,甚至是窮困的衛所軍戶們,拼命不可怕,就怕死的沒意義沒回報。

  能夠拿命換到前程,換到錢糧,換到田地宅子甚至是皇帝給他們娶妻,那還有什麼好害怕的。

  禦營不少總兵官,原來都僅僅是普通百姓,諸如楊伯興,以前就是個砍柴的,張全,也不過是一個潰兵。

  更别說許多副将參将遊擊等等。

  他們的命運前程,不是跟大明綁在一起的,而是跟皇帝朱以海綁在一起的,沒有朱以海就沒有他們的一切。

  别說朱以海要三次北伐,就算朱以海現在說要帶兵直接進攻北京,他們都願意誓死追随。

  一打仗,離開駐地,連軍饷都要高不少,有行糧的增加,更别說打仗還能立功,還能獲賞,甚至能升官,所以有何理由不支持北伐。

  禦營将領們一個個拍着兇脯向皇帝表态,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首戰用我,用我必勝。他們不管其它,隻管打仗,皇帝指哪打哪。

  這個态度朱以海是很滿意的,不愧是他一手帶出來的禦營親軍,各種條件優先,也幸好他當初堅持自己這個監國軍閥代,親自帶兵。

  軍心士氣不用擔憂,現在朱以海唯一需要麻煩的就是糧饷。

  “所有厘金、鹽稅、關稅,皆專用于禦營諸軍。”

  為了能夠打好北伐這一戰,也為了其它地方的禦營行營能夠立起來,朱以海特旨,把各地厘金局、市舶司、鈔關、鹽司衙門所征收的這些錢,全都專款供給禦營,用于禦營的糧饷、器械,以及行軍打仗,撫恤等。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