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紅鸾記

第八十章國子監新科進士 太學院青年博士

紅鸾記 潇騰 2578 2023-04-12 00:56

  科舉制度始于隋朝,曆經唐、宋、元、明、清各代,前後一千多年,是傳統社會知識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徑。

  會試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闱”或“春闱”。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貢士一般考取人數在三百人左右。為公平起見,清例分南北各省分别錄取。

  雖然說兩江的狀元特别多,但是就總的貢士比例來看,南北還是比較平均的。

  此時少誠考中的即是貢士資格。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試隻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隻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

  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胪”。

  殿試隻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能中進士便是功名的盡頭,不能重考以求獲得更高的名次。

  能夠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的,就是“三元及第”。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僅有13人能夠三元及第,整個清代則有錢綮、陳繼昌兩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狀元王玉鐾)。

  點翰林主要是指的是,中了進士後,一甲進士直入翰林,狀元官翰林院編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編修(正七品);二三甲進士則通過考選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稱為朝考,也叫館選,是二三甲入翰林的第一步。

  所謂庶吉士,就是在新科進士中再行選拔,但因庶吉士又稱庶常吉士,故其學館稱為庶常館。

  曾國藩就是在殿試中中了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時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為何殿試成績不怎麼好,朝考時卻突然成績拔高了呢?

  原因就是在會試後,主考官就變成了所有中試的貢生的老師,貢生們會全部都上老師家裡去拜訪,而同時中試的就稱為“同年”,互相拜訪結交,為以後的官場應酬做準備。

  而殿試後,所有的進士都是“天子門生”,有了朝見皇帝的資格。

  天子的門路不是太好走,但是老師的門路是可以走的。

  

  此時曾國藩已成為穆彰阿的門生,就是通過穆彰阿的門路,上達天聽,使得道光皇帝破例提拔為一等第二名,并選中了庶吉士。

  庶吉士是可以跟随在皇上身旁随時聽命候旨的,所以升遷特别快。

  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滿,由庶常館教習奏請皇帝禦試,分發任用,稱為散館。

  考試優等的授翰林院正式官職,原為二甲進士授編修,原為三甲進士授檢讨,稱為留館。

  未留館的可為給事中禦史主事或出為州縣官,但因曾就學于翰林院,世人對未留館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視之。

  因此說:非進士不入翰林。

  不要搞混了國子監和翰林院。

  國子監相當于大學,學習者必須參加鄉試,和其他的秀才一樣,通過鄉試後才取得舉人資格。

  當然裡面也有舉人會試落榜學習者。國子監可以考入,也可以捐監。一般捐監的都是清貴的後代,有錢有勢的人家的子弟。譬如過繼給李鴻章的李經方,就是捐監在國子監讀書的。

  翰林院不同,它屬于六部九卿衙門,屬于相當于現在的部委,或者叫做現在的國家機關。

  國子監是儲備高級人才的地方,可以在裡面通過讀大量以前看不到的書從而進一步擴充自己的學識,是清貴之職位。

  點翰林後,就具備了能夠青雲直上的條件或者資格,比外放到地方當縣官或者到六部司局當差累升要容易。

  而且關鍵是在這裡出身可以未來當大學士,自古宰相出翰林。入不了翰林院,永遠當不了大學士。

  發傍之後不久,殿試朝考就陸續進行了。

  中了會試的少誠,段骁和王海軍不用說都成了新科進士,

  少誠殿試為二甲第四十二名,賜進士出身,段骁為三甲第九十六名,王海軍為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二人賜同進士出身。

  但是由于三人都沒有門路,雖然也拜訪了當年的主考官丁日昌,然而由于貢士人數衆多,丁日昌對三人沒有什麼印象和照顧的理由,所以在選庶吉士這一關全都沒有選上。

  隻是少誠被選入國子監太學任博士,而段骁和王海軍則由戶部直接派出外任,段骁授山西呂梁縣縣令,王海軍授四川彭州縣令,即日赴任。

  自此,少誠便開始了留在京城在國子監任博士教書的生活。

  為向親友報信,馬永昌就受命三位新科進士的囑托,攜帶三人的親筆家書和禮品回了家鄉。

  這是1877年的初夏了,這又是一個特别不尋常的年份。

  不止是對于四位青年來講,這一年是他們命運的轉折點,而且對于整個中原地區,乃至整個大清朝廷而言都是一個極其不尋常的年份。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