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紅鸾記

第七十章 曾國藩金陵突逝 石達開大仇得報

紅鸾記 潇騰 2371 2023-04-12 00:56

  1872年(同治十一年)2月27日,才剛剛過了年,曾國藩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遣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

  他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闳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3月1日,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3月20日,曾國藩午後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

  朝廷聞訊,辍朝三日。追贈太傅,谥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

  剛過了年,世衡來到了金陵,還是從前租住的斛鬥巷的角落的那個小院,這個院子原也隻有兩間小房,一間卧室,一間竈房雜物。院子非常小,連棵樹也沒有,隻在牆角有幾株薔薇花爬了半牆。卻是清靜,極适合他這樣的單身漢居住。

  本意與羅大綱商議若曾國藩痰堵之症發作太慢,便要伺機讓永活想辦法将其在傍晚引入西花園,他二人隐蔽于花園樹冠之中,待其走近,以掌風立斃之。

  然曾國藩總是喜歡午後散步,每逢天黑,均端坐房中看書品茶,決不出門。

  隻得加大藥量,促進痰症,終于至20日痰症大作,死于西花園的花廳之中。

  而先他而去的洪秀全,大概也不曾想到,他們的人生會在同一個地方攀至巅峰,又在同一個地方歸結為零。當年的洪秀全,也是在花廳中自盡身亡的。

  曾國藩一死,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于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

  1873年(同治十二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縣(今望城區)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兩江總督由以江蘇巡撫何璟署理。

  總的來說,曾國藩的一生是自相矛盾的,是忠奸兩全的,是仁義與兇殘的結合體,是道德與腐敗的共同體。

  他從不動用公款,生活更是勤儉節約。穿着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迹。這哪裡是威名顯赫的兩江總督,簡直就是一個邋遢的鄉下人。

  他不但收禮,還送禮。

  曾國藩湘軍裡有一個大将,叫鮑超。鮑超是個粗人,沒啥文化,但作戰風格很強悍。

  

  有一次,鮑超打了勝仗,帶了16大包“勝利品”來給曾國藩賀壽。曾國藩打開一看,裡面有珠寶古玩、金銀細軟之類。曾國藩不動聲色地挑了一頂繡花小帽,剩下的物歸原主。

  曾國藩收下這頂繡花小帽,當然是不拂人面子。

  曾國藩當過京官,知道京官的清貧。

  他出任封疆大吏後,總是會想方設法給京官送錢。我們現在翻看曾國藩日記,會發現裡面多次出現“核别敬單”“定别儀碼”“定分送各單”等字樣,這都是給京官送禮的記錄。

  曾國藩告訴給兒子曾紀澤:“餘送别敬一萬四千餘金,三江兩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

  一次就送了1.4萬兩銀子,他還覺得不夠厚重。

  曾國藩特别不想别人把自己當作清官。

  1868年8月,曾國藩從兩江總督任上調任直隸總督。曾國藩做了10年兩江總督,開了一個“小金庫”,結餘了3萬多兩銀子。

  按照官場慣例,這3萬多兩銀子,曾國藩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全部帶走。

  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帶走了2萬兩銀子,将剩餘的1萬多兩銀子交給兒子,讓他救濟周邊地區的窮人。

  曾國藩是想獲得一個好名聲嗎?并不是。

  因為曾國藩特意叮囑兒子,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要很低調,不能讓别人知道。

  為什麼呢?“尤不願得清官之名”,曾國藩不願意得到一個清官的名聲。

  曾國藩自己給出了解釋:“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與雖美而遠不能及己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為情。”

  原來,在曾國藩看來,他如果獲得了清官的美名,就會讓那些不是清官、或者沒有自己清廉的人很難做。與其這樣,不如不要這個清官的名聲。

  這種做法,折射出清朝官場的一個殘酷的現實:幾乎無官不貪。任何一個官員,要想在這個環境裡立足,就必須得面對現實。“出污泥而不染”?

  對不起,那是不存在的。傳統意義上的清官,很難在這個環境裡生存下去。

  曾國藩雖然位高權重,但也不例外。所以,他就幹脆不要這個清官的名聲了。

  最大的惡名就是來自于對太平天國的屠殺!

  曆史上,殺人最多除了五代十國,就是天平天國起義這段時間,短短幾年,人口從4億人銳減到2.4億,少了1.6億人口,比任何一次戰争死的人都多,交戰雙方都在殺人,都在搶劫,各種酷刑層出不窮,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