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珣立志于打造一支有如後世另一個時空的人民軍隊那般強大的軍隊,但是複興軍一路走來,沒有經曆人民軍隊那樣艱苦卓絕的鬥争洗禮,也沒有人民軍隊那般為了新種花的強大意志。所以韋珣隻能參照秦時的軍功制度來重新制定撫恤制度和功勳獎勵制度,對于家中土地不過二三畝或者沒有土地的士兵來說,豐厚的撫恤讓他們不畏生死。
在此前提下用民族和國家的強盛願景來加以引導,以目前來看,效果還算不錯。
駐守第一道防線的團長叫程曜清,他隻是師部的軍官學堂學習了三年,連續的作戰讓二十一師第三團團長和副團長都相繼陣亡。原本是二營長的他在一營長做團長不到兩頭就因為帶部隊奪回失去的陣地重傷不治,他想當上團長還有好幾步要走呢。
此時正是正午,剛剛打退了俄軍進攻他就開始巡視塹壕。塹壕之中全是敵人退走後靠着塹壕恢複體力的士兵,義務兵在給哀嚎不已的傷員做簡單的傷口處理,民夫們擡着擔架将傷員擡下去。
沒有親切的上前關懷士兵,因為效果已經不怎麼明顯了。他巡視了一圈陣地之後站在一個還算高的地方用剛強有力的聲音唱道:“赳赳中華,複我河山。皿不流幹,死不休戰!赳赳中華,複我河山。皿不流幹,死不休戰!·····”
這是複興軍的軍歌,是韋珣從後世的影視作品中搬運改編的。歌詞磅礴豪邁,曲風也極為悲壯,是韋珣在複興軍興兵伐清渡海之前傳唱到軍中的。
比起說一番好聽的話,程曜清覺得這首歌更能引起士兵們的共鳴。結果也正如他所預料,歌聲響起之後,越來越多的士兵附聲唱着,然後其他防線的士兵也唱了起來,雄渾悲怆的歌聲在各個陣地響起。
這裡早在漢朝就是我們先人浴皿奮戰的地方,因為清廷的腐朽無能,丢失了這些地方。為了以後我們的子孫有更多的土地,為了他們能夠吃飽飯,所以我們來收複這片地方。
這是所有士兵們的想法,從他們入伍時就有人告訴他們:我們的先人們曾經多麼輝煌,如今又為什麼備受欺淩?我們的家人為什麼辛苦勞作而不得溫飽?我們又要怎樣去改變?
拿起武器,消滅占據我們土地的侵略者,守衛我們的國家。隻有這樣我們的家人才有足夠的土地耕種,才能讓我們的家人吃飽穿暖。
這個念頭從入伍就被灌輸,光榮犧牲了,國家會給家人撫恤,給家人田地;做了逃兵,畏戰避戰将給背負罵名,軍屬的優待也将全部收回。
要知道作為軍屬,每年繳納的稅收隻是普通家庭的一半,一年下來省下的錢夠一個成年人吃飽了。
比起複興軍這邊的頑強,俄軍簡直是拿人命在堆。尤其是開始的前兩天,沙俄的指揮官無視了之前防守戰線的那個師長的建議。依舊是以密集線列發起進攻,結果複興軍每次都看似剛好有能力将他們擊退,甚至幾次差點沖破防線。
等到兩天後看到近兩萬的傷亡彙總,這才明白自己上了當。
可惜沙俄軍隊沒有受到先進的匍匐前進訓練,交替突破戰術也沒有任何經驗。隻能參照散兵線來布置,勒令士兵進攻時候盡量低伏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