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和日本的海軍都在積極備戰,朝鮮戰場上卻對日本極為不利。
複興軍在1909年七月中旬就已經完全占領朝鮮南部,北部的兵鋒已經直趨水原城,面對複興軍多達四個軍的兵力,日軍選擇放棄漢城南部的安養、城南兩地以及丘陵,轉而依靠漢江構築防禦陣地。
沒有辦法,即便日軍傾盡全力,也隻在漢城集結了六個師團的陸軍,加上征召的青壯,日軍在漢江北集結了十四萬餘人的兵力。
而複興軍集結的兵力四個軍共計十二個師,除去之前損失的一個半師,正軌部隊兵力十三萬,不過複興軍的總兵力卻多達二十七萬。
多出的十四萬人都是從南朝鮮被複興軍宣傳鼓動的熱皿青年,比起上上次複興軍打到平壤以及上一次為了逼迫日本談和而不得不撤退。
這一次複興軍完全占據南朝鮮,并且做出的姿态就是徹底瓦解日軍在朝鮮的殖民統治。
在短短半個月之内,複興軍就組織各地有名望的士紳和富戶,組建地方政權,要求他們在短時間内組織大量青壯支援複興軍戰鬥。說白了就是複興軍這一次想要打過漢江,必然需要大量的炮灰。
面對恢複朝鮮國的誘惑,面對重新建立新朝鮮帶來的利益,在複興軍宣布會一直駐軍到戰争結束的保證之後,很多有名望的士紳選擇支持複興軍。
這些士紳搖身一變成為市長或者政F部門要員,然後一面樹着為被日本迫害的朝鮮人民複仇,一面樹着擺脫日本統治建立新朝鮮,兩杆大旗的樹立讓他們在短時間内就或者是強迫或者是自願的征募了大量青壯。
華夏自古以來雖然和朝鮮的前身國家多有摩擦和戰争,但是在面對日本侵略朝鮮的時候,華夏基本都會出手相助。
除了甲午這一次救援朝鮮以慘敗告終之外,其餘時間都是取得勝利。有了不止一次的前車之鑒,朝鮮人自然對複興軍極為支持和配合,即便是被強迫入伍的朝鮮青壯也沒有太多的抗拒。
原本複興軍計劃将這十四萬人組織成十個師,每個師一萬四千人,對外的正式稱謂為朝鮮國防軍。而複興軍除了從各軍抽調尉官士官對朝鮮部隊進行簡單訓練之外,還牢牢的掌握指揮權。
不過作為南線總指揮的何海清老成持重,尤其是韋珣表示對南朝鮮地區的朝鮮青壯戰鬥力感到擔憂,不建議複興軍付出極大的精力訓練他們,宜從中擇優選擇對日仇恨及勇敢者組建敢死部隊。
這可不是韋珣瞎說,即便日軍沒有占據朝鮮,朝鮮除了北邊的人能打一點,南方的朝鮮人戰鬥力幾乎隻有五,比起意呆利軍隊估計都不如。
意呆利隻是少爺兵,南朝鮮的軍隊那就是臭魚爛蝦土雞瓦狗。另一個時空的二戰之後,白頭鷹傾盡心皿武裝的李承晚麾下即便是号稱最精銳的部隊,在面對拿着三八大蓋這樣簡陋武器的人民軍隊的時候被打得抱頭鼠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