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股災的發生是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導緻橡膠價格飛漲。
硝石卻因為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最大硝石礦在智利,兩大陣營都在瘋狂的囤積戰争物資。
制作彈藥和化工原料的硝石此時成為最容易出現價格飛漲的物品。
不過這一次硝石股災的主導人不是華夏,而是德奧意三國。
同盟國見到協約國不斷的利用廣袤的殖民地來獲取大量的原材料,加工大量的軍用物資和民用物資。
英法的殖民地同盟國沒法插手,南美的硝石成為了突破口。
之前因為韋珣的慫恿和建議,同盟國在南美的利益從可有可無到如今成為兩大陣營争奪資源和影響力的鬥獸場。
在南美洲,此時兩大陣營分庭抗禮,不分伯仲。
玻利維亞在硝石戰争後喪失了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全部領土,變成了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内陸國,嚴重地影響了其經濟的發展。
自戰争結束後的130多年裡,玻利維亞從沒放棄索要出海口的要求,其與智利的關系也因“出海口問題”難以改善。
對于秘魯來說,這更是是一場恥辱的失敗,使政客們名譽掃地”。
條約簽署後,秘魯陷入了卡塞雷斯和伊格萊西亞斯兩大政治陣營的内戰當中。
1884年6月,卡塞雷斯最終承認了《安孔條約》,1885年12月,卡塞雷斯最終擊敗伊格萊西亞斯,1886年6月卡塞雷斯當選秘魯總統,秘魯的内亂才算終結。1
884年8月,當最後一批智利軍隊撒離秘魯時,秘魯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已經破産。從經濟上來看,這場戰争對秘魯是一一次摧毀性打擊。除了喪失了盛産硝石的領土,秘魯大部分的海鳥類蘊藏都已抵押給德雷菲斯銀行,它的工業也被戰争所破壞。
兩個輸家和一個赢家,讓包括華夏在内的同盟都動起了心思。
一場南美洲的二次硝石戰争已經在秘密籌備,這裡将成為兩大陣營繼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中歐的巴爾幹以及非洲之後的另外一個博弈場。
華夏、德意志、奧匈、意大利四個是不可能坐視英法不斷的運送硝石前往歐洲制造彈藥的。
在1911年12月15日,德國向秘魯借款八百萬英鎊,奧匈和意呆利向玻利維亞借款六百萬英鎊。
兩國都是以國内的各種礦産的開采權進行抵押。
可真正的抵押卻是同盟國在戰争之後獲得硝石購買最惠國待遇。
本來華夏向分一杯羹的,但華夏一直都在說着華夏貧窮,顯然不能通過投資獲得利益。
在這樣的情況下,拿到同盟國借款的秘魯和華夏達成了四艘重型巡洋艦,五艘輕型巡洋艦的購買協議。
這算是同盟三巨頭給華夏一個面子,三國獲得戰争利益,華夏獲得軍備出售的利益。
雖然其中緣由是三國都在備戰戰争物資,在國内的備戰沒有達成前,出售武器給秘魯和玻利維亞顯然是自己削弱實力。
而華夏在這次和日、俄兩國的戰争中,不僅繳獲了大量的槍支和火炮,本身的工業生産也從未停止,也是同盟國中僅有的可以對外軍售武備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