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可能被圍攻的局面,英國人的底線華夏不會在目前觸及,但其他方面如果不開拓進取,那和坐以待斃又有什麼區别。
就憑伊蓢那隻有十四萬人的新式陸軍部隊,華夏根本不擔心伊蓢未來會成為進攻華夏的威脅。
1918年1月25日,華夏在工黨俄羅斯承認戰敗開始賠付錢财的時候,大量的軍隊開始返回國内。
同時中亞戰區也的第三集團軍也秘密擴編完畢,波斯灣戰區也完成了一期戰備。
在26日,華夏以伊蓢當局包庇返華組織成員,支持他們對中亞、波斯灣的華人定居點襲擊為由,宣戰伊蓢。
這個戰争理由實際上并不是華夏的接口,英國支持了不少返華的部族武裝進入華夏和伊蓢的邊境進行破壞,他們才是真正的主謀。
伊蓢不過是提供了場地,而且還是被動提供無法拒絕的那種。
但華夏明知道是英國人支持卻假作不知道,對伊宣戰的目的自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戰鬥比起華夏總參謀部預計的還要輕松,哪怕是伊蓢有着将近七十萬的部隊,其中還有被華夏驅逐的部族武裝二十餘萬精銳。
但波斯灣戰區動員八萬人,中亞戰區動員十八萬人,呈南北夾擊之态,讓孱弱伊蓢當局根本無法抵抗。
雖然地形複雜交通困難,但華夏的士兵在飛機、裝甲車的幫助下還是緩步的推進,其北部重鎮德黑蘭不過在半個月的時間就陷落。
之後在卡尚城北伊蓢布置的三十五萬軍隊更是被摧枯拉朽的解決掉,大量的部族武裝被消滅。
而華夏波斯灣方向的軍隊也緩步推進到了克爾曼沙赫,看樣子似乎打算長驅直入進攻其首都伊斯法罕。
本以為華夏會收刮一番工黨之後就會消停一段時間的英國收到這個消息之後也是極為惱火,伊蓢可是英國人的後花園。
他們還打算在結束戰争之後全面控制伊蓢,亦或者扶持伊蓢和華夏在中亞地區對抗,沒想到華夏先下手為強。
但現在他們已經和德奧陷入一年多的僵持階段,雙方斷斷續續的交戰和不斷的接觸商議談判,顯然勝利的曙光并不遙遠。
伊蓢被進攻是英國所不能容忍的,但此時伊蓢并不是英國人的保護國,根本沒有插手的理由。
因為現在伊蓢首都伊斯法罕中,華夏的外交官員正在等待着恺加王朝的抉擇。
一是華夏扶持新得勢力取代恺加王朝,二是華夏以大量的軍火作為購買沿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到設拉子的狹長領土。
對于華夏來說,扶持一個親華夏的伊蓢政權無疑是更有利的,也是更容易的。
從伊蓢勢力強大的大貴族中挑選一個扶持其成為國王,這在如今華夏兵鋒已經開始南下的時候無疑是極為輕松的。
正是因為華夏開出的生死抉擇才讓恺加王朝不敢向英國人求援,而是開始衡量其中的得失。
畢竟華夏是一頭惡龍,英國人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恺加王朝聽話也就罷了,如果不聽話,他們說不定還沒有趕走華夏人又迎來了英國人,甚至連中部控制力還算不錯的領土也要喪失,成為名存實亡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