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君擇臣,臣亦擇君。
那什麼樣的君主,才能最讓臣子喜歡呢?
其實這個答案從古至今都未變過,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
垂拱而治。
無論是能臣還是奸臣,都希望擁有更多的權力。
前者可以做更多事情,後者可以貪更多利益。
但臣子權力太強的時候,君主就會害怕,所以垂拱而治完全是一種理想狀态,就如上古時期的大同治世一樣,基本上隻能做夢想想。
既然做不到垂拱而治,那隻好降低要求。
于是,垂拱而治就變成了知人善用,并且用人不疑。
戰國時期,燕昭王派蘇秦去齊國當間諜,蘇秦走之前對燕昭王說,我這一去時間可能會很長,甚至做得事情可能表面上是在幫助齊國,但是請大王不要懷疑我的忠誠。
這就是蘇秦在暗示燕昭王要用人不疑,但燕昭王沒能做到,僅僅兩年後,他便派兵進攻齊國,緻使蘇秦功虧一篑。
燕昭王痛定思痛,再派蘇秦出使齊國。
這次,他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
終于十六年後,在蘇秦的努力下,齊國徹底激怒了其他六國。
這才有了樂毅伐齊,東下齊城七十二的壯舉。
為報滅國之仇,燕昭王與蘇秦甘願蟄伏近二十載,終于一朝得勢,攻滅齊國,堪稱用人不疑的典範。
而任用樂毅率領大軍,又是知人善用的楷模。
所以說,荀攸要求的這兩點,君主隻要擁有,大多能成就一番事業。
至于君主的私德;劉備是不是喜歡接着奏樂接着舞,曹操是不是喜歡人妻,孫權是不是喜歡給張遼送人頭,這些反而無傷大雅。
春秋時期,齊桓公曾問管仲:寡人喜歡打獵,也喜歡美色,更喜歡享受,不知道這對齊國的霸業會不會有妨礙呢?
估計當時齊桓公說這話的時候,可能自己都覺得臉紅。
但是管仲很随意地答道:不影響。
齊桓公又問:那什麼才會妨礙齊國的霸業?
這下管仲臉色就嚴肅起來了,回答也正式多了:不知賢人,知道賢人而不能任用,任用之後而不能信任,這些才會妨礙齊國的霸業。
如管仲這般聖賢,觀點也與荀攸一緻。
歸結到底,也是這八個字,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中人之姿的齊桓公,就是憑借這兩點,于亂世率先稱霸,引得後來人争相效仿。
“不知他劉玄德,可能做到?
”荀攸又開口問道。
林朝很果斷地點了點頭:“公達,說來你可能不信,這正是玄德公所長。
就拿某來說,某雖不才,現忝為玄德公麾下監軍,但凡戰事政事,玄德公大多會詢問某的意見。
”
“若真如子初所言,劉玄德倒也不失為一位明主。
”荀攸點了點頭,眼中露出希冀的光芒。
林朝趕緊趁熱打鐵道:“公達,某此番追趕,就是生怕公達一身才學被埋沒。
公達若有意,某可書信一封,舉薦公達。
”
見林朝面色誠懇,眼神又無比清澈,荀攸有點動心了。
又見林朝面帶風塵,因為急着追趕自己,導緻身上的衣服都髒兮兮的,頭發也被風吹得淩亂不堪,荀攸心中更是感動不已。
“某何德何能,能讓子初如此厚待!
”荀攸歎息道,“且子初乃知我者也,天下人相知者甚少,某如何能不從子初之良言。
”
說着,荀攸站了起來,很誠懇地沖林朝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