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
在得知了宛城被圍困的消息後,孫策并沒有第一時間前去救援,反而有些猶疑不定。
倒不是孫策懦弱,而是他明白自己麾下隻有四五萬兵馬,就算全壓上去也于事無補,不僅救不了袁術,連自己都得賠進去。
與曹操相比,孫策正值年少,兇中未成之志,身上也背負着未報之仇,如何肯為袁術陪葬?
可困守汝南,終究也不是辦法。
正當孫策無計可施時,周瑜卻走了進來。
“公瑾,如今咱們該怎麼辦?”
二人情同兄弟,周瑜面前,孫策從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可此時的周瑜,狀态也不是很好。
自戰争開打以來,他們一直處于頹勢,周瑜絞盡腦汁,卻想不出任何制勝之法,愁得整個人像是老了好幾歲。
不僅面色憔悴,甚至連頭發都亂糟糟的,哪還有半分所謂美周郎的影子。
“為今之計,若是伯符你不願救援袁公路,咱們也該另尋出路。”周瑜分析局勢道,“而今劉玄德勢大,咱們雖不能與之匹敵,卻也不能坐以待斃。無論如何,反正不能留在汝南,不然一旦袁術敗亡,咱們便是砧闆上的魚肉。”
汝南是袁術的老巢,這裡世家衆多,即便袁術敗亡,這些人也看不上孫策,多半會直接投降。
與其如此,不如直接放棄此地。
“另尋他路,去哪?”孫策開口問道。
周瑜苦笑道:“回江東。”
此時的揚州未經開發,自然比不得中原富饒,但正因如此,地形複雜的揚州卻是暫時避禍的好去處。
“眼下,也隻能如此了。”
孫策思索片刻後,便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既然打算返回江東,那就宜早不宜遲。趁着敵軍還在圍困宛城,咱們正好南下,不然等袁公路敗亡,咱們便是想走也難了。”
“不錯,正是此理。不過臨走之前……還要做些準備。”
說到這裡,孫策嘴角忽然露出一絲笑容。
而他口中所謂的準備,其實是……搶劫。
此去江東,很可能此生再也無法踏足中原,不趁着臨走之前幹他一票,簡直對不起自己。
汝南郡中,盡是世家大族,這可都是一群放屁油褲裆的人,問他們借點錢财,豈不是理所應當。
眼下袁術敗亡已成定局,孫策也就沒必要保持克制,直接縱兵在汝南郡中燒殺搶掠。
由于時間緊迫,孫策直接把手伸向了最富有的世家大族,如此才能以最快速度聚斂錢财。
相比之下,這場堪稱為汝南郡世家悲歌的動亂,竟沒有下沉。平民百姓身無長物,倒是僥幸逃過一劫。
天命元年七月末,孫策在搶奪了諸多财物之後,直接率軍南下,跨江而過,返回了揚州,并采取龜縮防禦的姿态。
得知消息後,徐晃和太史慈當即率軍挺進,收複汝南郡的同時,也見到了那群被孫策劫掠一空,可憐兮兮的世家。
不過等待他們的,卻不是什麼好下場。
孫策雖然狠狠搜刮了一番,但畢竟沒怎麼殺人。
徐晃和太史慈就不一樣了,剛進城就抓捕了一批世家大族,甚至将其中一些人公開處決。
理由很簡單,這些人都是叛國逆賊。
昔年徐州與袁紹大戰,可以算作諸侯争鋒。
彼時的袁紹,正是大漢的骠騎将軍,而劉備亦是太尉,雙方無論如何攻伐,但都自認漢臣。
就算袁紹戰敗,麾下也能轉投或歸隐以自保。
曹操戰死,但他一生自诩漢臣,所以也能落得個體面。
但袁術可不一樣。
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袁術自從僭越稱王的那一刻起,便不屬于大漢臣子,而是反賊。
和當年的張純、張舉一樣的反賊!
而劉備又已踐祚稱帝,擁有法理上的正統性,但凡不肯歸順之人,都可以打為叛逆。
徐州素來善待俘虜,但并不包括反賊。
至于這群世家大族,不僅不規勸,反而在袁術稱王之後擔任高官,所以少不了一個從賊的罪名。
這是在開戰之前,便已經定下的基調。
對于這種人,自然沒什麼好客氣的。
于是,徐晃和太史慈在汝南舉起了屠刀,剿滅了最後一波敢于反抗朝廷新政的世家大族。
至此,汝南郡重新納入朝廷版圖。
而袁術的三路援軍,也隻剩下了呂布一路而已,尚且龜縮在西平縣,不知意欲何為。
……
宛城。
如今的南陽,再不複之前帝國南都的繁華景象。
三月圍困,城中早已斷糧,百姓們自顧不暇,肌膏草野,甚至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府庫中倒是還有堆積如山的糧草,都是當初袁術從百姓家中搜刮而來,準備運往前線的,隻可惜現在卻沒了用處。
擺爛的生活還在繼續,袁術每日沉溺酒色,要不就是拿着傳國玉玺靜靜端詳,絲毫不提城外的戰事。
而當他得知曹操自刎後,整個人愈發絕望,索性破罐子破摔,再也不想理會這令他難受的戰局。
如此情況下,城中官吏很難不生出别樣的心思。
比如王府長史張昭,這位帶投大哥級别的人物,便數次勸谏袁術向城外朝廷大軍投降。
隻可惜袁術耳根子雖軟,手段卻不軟。
縱然淪落至此,高貴的出身,和他心中那點可憐的自尊心卻不允許他投降。
袁術明白,自劉備踐祚登基之日開始,他這個僭越稱王之人便沒有了退路。
要麼劉備死,要麼他袁公路亡。
劉備身為漢室正統後裔,必然不會允許一個僭越之人投降。
因此張昭的勸降主張不僅沒有被采納,反倒成了袁術宣洩憤怒的缺口,當場就要被拉下去斬首示衆。
幸得衆人苦勸,張昭這才保全性命,卻仍被仗一百,革去官職。
群臣見張昭落得此等下場,明面上再也不敢再提投降之事,隻是暗中卻開始悄悄發動關系,企圖與城外的關羽大軍取得聯系。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連夫妻都尚且如此,更何況君臣乎?
袁術盛時,這些人便聚攏在四世三公的大旗下,共同攫取利益,吞吃蛋糕。
袁術衰時,這些人隻想着盡快抽身而走,免得随袁術一同翻車。
對于這種情況,袁術或許是知道的,畢竟宛城内的三萬大軍,都是他的嫡系部隊,受得待遇也是最好的,如今仍然對他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