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從農家子開始的古代生活

第 057章 老爺子

  中秋将至,不論南北,外出的人們紛紛歸家。

  不論是遠遊的士子,還是四處跑商的商賈,紛紛朝着各自的家裡趕去。

  如今的大灣村,和先前已然大不相同。

  一條從宥陽縣城,經過溧水鎮,直通大灣村的寬敞官道,足有兩丈寬,能容兩輛馬車并排飛馳,若是走的慢的,便是三兩馬車并排而行也不是不行。

  這是大灣村的徐家出錢修建的道路,足有數十裡長,人工材料什麼的加起來花了足足三四千兩銀子。

  地基都夯的極為嚴實,路面也頗為平整。

  如今的大灣村,玉帶河以西乃是原大灣村的舊址,玉帶河以西,已然改姓了徐,宥陽徐氏的宗祠,便坐落在大灣村村尾石橋的另外一頭。

  過了石橋,走上五十多步,便是徐氏宗祠的大門。

  橋頭的另外一端,則是徐家的老宅,也是如今徐老太爺和石老太太的居所。

  徐光啟一如往常,用過朝飯,便背着雙手,挺着那略有些佝偻的腰背,慢慢悠悠的出了門,先過了石橋,到祠堂裡頭去看一眼,在祖宗排位前頭上幾炷香。

  祠堂裡留的有

  然後才慢慢悠悠的背負着雙手,朝着下遊的豆腐乳作坊走去。

  如今徐老爺子早已經不下地了,和老伴隻伺候着老宅後院特意留下的那處菜地,其他的田地早就都交給了莊戶們去耕種。

  老爺子現在每天的生活尤為規律,先是去祠堂上香,然後順着水渠一路往下,去豆腐乳作坊哪裡看看,若是來了興緻的話,還會再奪走一段兒,去莊子上瞧瞧自家地裡的莊稼。

  雖然如今老兩口已經不親自下地了,可地裡的收成,卻還有他們的一份,若是年景不好,手底下的佃戶莊戶們日子難過,老兩口的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

  好在今年的雨水不錯,陽光也充足,第二季播下的水稻,現如今長勢正喜人着呢。

  至于坡地上中的油菜,也已經開始冒頭了,雖然還不高,但青蔥蔥,綠油油的也頗為喜人。

  “老太爺來了!”

  還沒到莊子上,老爺子迎面便遇上了一老一少,兩個穿着粗布衣裳,背着柴刀,穿着草鞋,剛從莊子裡頭出來沒多久的兩個佃戶。

  “嗯!”老爺子點頭笑着應道:“你們這是去打柴?”

  

  老的已經兩鬓斑白,皮膚黝黑,臉上滿是皺紋,實則歲數卻隻有五十,腰卻已經被生活壓得比老爺子還彎:“這不是還沒到秋收呢嗎,趁着現在還有些空檔,趕緊先把家裡過冬要用的柴火多備下一下,免得等到時候一忙一起來,沒得時間打柴,到了冬天還得上山。”

  秋收除了收割打谷之外,還要晾曬,入倉,收攏曬幹的稻草,耕地,在撒上蘿蔔和菘菜的種子,等入了冬,家裡頭才不會缺菜吃。

  如今朝廷的政策好,賦稅低,徭役什麼的也不多,而且大多還能用銀錢贖買,物價也不算高,隻要肯幹,一年下來,便是一般的年景,家家戶戶都能攢下不少盈餘。

  “确實是該早做準備了!”老爺子深以為然的點頭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老爺子便是這麼個性子,什麼事情都喜歡往後頭多想幾步,徐家也就是靠着他和老伴兒石氏這樣一步一步富起來的,而後更是不惜花費巨資,讓家裡頭的兒子孫子們都讀書識字。

  可惜當初家境剛剛好轉,供不起三個兒子一起讀書,在這三個兒子在讀書之上,天賦并不算高,後來老爺子便陸陸續續送他們去學了手藝。

  大兒子和二兒子都學了泥瓦,三兒子則學了木匠,父子四人辛苦了大半輩子,徐家的家境也逐漸好轉,家裡的餘錢越來越多,田地也在逐步的增加。

  等到了孫輩的時候,老爺子和石氏一商量,咬着牙便家裡頭三個男娃都送去學塾裡跟着傅秀才念書。

  因着念着同村兼親戚的情誼,傅秀才每年隻收每人二兩銀子的束脩,可其他的筆墨紙硯,還有書籍的花費卻并不少。

  本來依着徐家的條件,當初是絕不止三十畝地的,可老爺子和石氏卻商量着以孫兒們的學業為重,手上多攢些錢,以備日後進學之資。

  後來徐章橫空出世,短短十多年的功夫,便把徐家從原本在田地裡頭刨食吃的泥腿子,一躍帶成了趙宋皇朝頂尖的勳貴之家。

  如今的徐家可不隻是富裕,更貴不可言。

  莫說是宥陽這個小小的縣城了,便是江甯府一府之地,江南路一路之地,能夠和徐家比肩的也沒有幾家。

  當然了,這裡說的自然不是底蘊,若說底蘊的話,宥陽徐家怕是連盛家都略有些不如。

  “那您老慢慢看着!”

  “上山小心些!”老爺子笑着叮囑一句,便和祖孫倆錯身而過。

  進了莊子,田間正在查看地裡情況的農戶們看到老爺子,紛紛主動打着招呼。

  老爺子笑着一一應了,背着雙手這裡瞧瞧,那裡看看,還拉着農戶們聊了一陣,這才點了點頭,問農戶們讨了口水喝,便折轉了身子,回大灣村了。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