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華人武裝
正當陳安民惱羞成怒,準備操起鞭子将老東家再好好收拾一頓的時候,一個黑不溜丢的騎兵騎着高頭大馬一路奔來。
當地的馬來土人因為混合有不少尼格利陀人的基因,總得來說也比較黑。
但很明顯,這個騎兵要更勝一籌。
來的這個騎兵并非是馬來兵,而是一個阿三。
從這個阿三的膚色和樣貌上看,是一個來自德幹高原南部的低種姓的高級阿三。
他将馬停了下來,行了一個英軍的軍禮,用咖喱味十足的英語,配合着搖頭動作,向芭蕉樹下乘涼的英國軍官彙報道:“少尉先生,總督先生的最新命令,請您将這些中國人全部集中到碼頭上裝船。
”
“哦?
”
聽到“集中”,“裝船”這樣的字眼,英國少尉霍華德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
他有一個哥哥在倫敦警視廳工作。
上一封家書中,他哥哥說過一些細節,介紹倫敦的内務警察和邊防部隊,是如何逮捕猶太人,并将他們集中處置的。
“對待這些該死的華人,就應該和對待猶太佬一樣!
”
霍華德點了點頭,絲毫沒有懷疑對方的身份與命令真假。
如果對方是個馬來人,霍華德或許還會多想一步,進一步核實對方的身份。
但對方是個印度人。
在沙撈越,這些印度人除了替總督府打工,還能有什麼來源呢?
更何況,像這種會說英語的印度人,就更少見了。
·
從華語學校前往碼頭的路并不遠。
在馬來僞軍刺刀的逼迫下,華人男女老少如同牲口一般被趕往碼頭。
一路上,不是沒有年輕人想要反抗,但他們根本沒有反抗的資本。
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後悔,自己手裡為什麼沒有武器,沒有步槍。
“朋友來了有美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
這是一首随着東學興起,而在南洋各處被傳唱的民歌,有着特别的魅力。
隻可惜,初唱不知曲中意,再唱已是曲中人。
之前活躍在槟城等地的東學黨人就曾經來到沙撈越宣傳東學,很多沙撈越華人也都十分認同他們的理念。
建立一個能與白種人抗衡,甚至是淩駕于他們之上的大中華,确實是一個令人如癡如醉的美好願景。
隻可惜,泗務,以及沙撈越其他城市的華人們因為商業上的成功,反而對于打打殺殺感到抗拒。
如陳老爺子那樣,給大明捐錢捐物的有不少,但是響應東學黨人的号召,組建屬于自己的武裝的年輕人卻幾乎沒有。
在他們看來,在英國人眼皮子底下搞武裝鬥争實在太危險了。
弄不好反而會引火上身。
老老實實經商賺錢,一樣能夠取得成功。
直到現在,他們才幡然醒悟,自己錯的實在太離譜了。
華人吃苦耐勞,善于經商,喜歡積累财富,卻不尋求政治權利,不組建保護自己的武裝,将虛無缥缈的安全感寄托在洋人的憐憫和所謂的“契約精神”上面,這實在是太幼稚了。
與沙撈越這邊相反的,他們也聽說了一些槟城的事情。
大明對英宣戰之後,英馬政府立刻出動軍警想要控制槟城這一重要的橡膠産地。
然而,當100多英國大兵,帶着2000多馬來僞軍準備用一頓下午茶的時間讓華人屈服,卻遭到了當頭棒喝。
在槟城華民遊擊隊的堅決打擊下,英馬軍隊死傷慘重,灰溜溜地撤出了槟城地區。
這支遊擊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頭領是一對叫做吳鵬、吳小妹的兄妹(見401章)。
兄妹兩個都是橡膠園的工人,也是東學黨的高級幹部。
他們還有一個遠在千裡之外的發小,正是旅居愛丁堡,從事《海殇》系列文學創作的著名學者辜鴻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