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理之一:每個時代都會有不被現的才學之士。
論人材》佚名氏
雖然文彥博的去職是在意料之中,而且文彥博和石越關系并不好,但是他的去職無疑給所有新黨的反對者們兔死狐悲的傷感。
而李丁文則要感歎朝廷中少了一個制衡王安石的重要力量,并為此傷神不已。
但也有高興的人,權知開封府陳繹就是其中之一,少了文彥博,朝中就沒有人會追究軍器監案,而王韶的大捷又讓報紙們把注意力全部轉移了,真是難得的安心日子。
于是便連小捕頭田烈武也因為陳大人不再關心軍器監案而變得輕松起來。
老是幻想着去西北建功立業的田烈武這幾日天天都要在一家叫會仙樓的酒樓聽報博士讀報,以了解前線是不是又有了什麼新的消息。
當然,對家裡老頭子的解釋是“也順便知道一下我叔的情況”。
三份報紙中,《西京評論》太文了,田烈武聽不太懂,就連報博士解說的時候也不一定說得清楚,而《新義報》很多話明顯是放屁法有那麼好嗎?
田烈武深表懷疑,當然他不敢說出來,隻是心裡不信罷了。
不過他還是很愛聽《新義報》,因為他和很多人的觀點一樣,《新義報》是朝廷辦的,狀元爺主筆,那說的話,可信!
當然他最喜歡的還是《汴京新聞》,《汴京新聞》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有,而且還有“廣告”,那報博士有時是連着廣告也一起讀出來的,會仙樓旁邊的“李家老字号”,就在《汴京新聞》上打了廣告,連着那些夥計都神氣,整天拿着張報紙對客人說:“我們這是報紙上登了的……”不過對于《汴京新聞》上的什麼以民為本,民為貴君為輕之類的話,田烈武是想不太明白的。
我一個小捕頭,怎麼可能比趙官家要“貴”?
這不是扯淡嗎?
想了好久,田烈武才想明白,這是因為桑公子是個讀書人,又是個大好人,他這是幫老百姓說話。
這天約了呂大順和往常一樣踏進會仙樓的田烈武忽然感覺不太對勁——會仙樓客人比平日多了許多,而且看打扮全是些讀書人。
心裡納悶的田烈武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一邊上樓一邊沖身邊的呂大順問道:“大順,怎麼多出許多人了。
”
呂大順笑道:“瞧你糊塗的,禮部試就要開始了。
各地貢生都來考試,連貢生帶書僮,得有多少人呀?
加上白水潭學院新年級開學,我們這邊還好點,你去白水潭看看,那叫人山人海。
”
田烈武拍了一下腦袋,恍然大悟。
噔噔噔三步兩步擠到樓上,找了個位置坐好,要了一盤豆角,一盤小炒獐子肉,一壺老酒,和呂大順一邊對飲一邊聽報博士讀報。
這報搏士讀的報紙,卻是《汴京新聞》,他先讀了一段關于禮部試的報道汴京新聞》是三大報中最靈活的一份報紙,桑充國特意組織了人手去采訪禮部官員,以前參加科考的成功人士,介紹經驗,提醒考生注意事項,專門做了個“省試專題”。
相比之下《新義報》就死闆得多,三位狀元主筆的優勢都不會利用,讓桑充國等人很不理解。
不過這卻是題外話——那些考試要的注意事項和經驗,參加省試的貢生們自然是大為歡迎,踴躍購買,讓《汴京新聞》的銷量一路攀升,但是對于田烈武來說,卻未免有點索然無味。
好不容易把這些東西全部讀完,報搏士清了清嗓子,撿出一段新聞,搖頭晃腦的讀道:“本報最新消息,白水潭學院第一屆技藝大賽定于九月十日在新建體育場開幕,為期十五天……比賽項目分馬術、劍術、格鬥、射箭、蹴鞠、毽子……單人團體共三十六項,第一名可得金質獎牌與錢三十貫之獎勵……以上雲雲。
”
這段新聞立即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呂大順喝了一口酒,呼道:“報博士,這比賽是怎麼個比法?
報紙上說了沒有?
”
報博士朝這邊做了個揖,笑着回道:“這位客倌,這個我也不知道。
不過報紙上說歡迎參觀……”
呂大順不以為然的說道:“讀書公子踢踢毽子,玩玩蹴鞠也就罷了,怎麼會去比劍術、格鬥呀?
”
他這句話顯然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連不少讀書人也在交頭接耳,議論着白水潭搞的這個什麼“技藝大賽”是不是有辱斯文。
卻聽酒樓西邊有一個年青人站了起來,朗聲說道:“各位不曾讀書嗎?
孔聖人也會劍術的,大丈夫出則将,入則相,須當文武全才。
國朝讀書之人久不習劍術技擊,桑山長的見識,讓在下佩服不已,屆時在下一定要去看看的。
”自然沒有幾個人知道這是石越的主意。
田烈武擡起頭打量這個人,隻見他二十二三歲,劍眉星目,臉色略顯蒼白,身材清瘦,身穿一襲白色棉布長袍,雖然顯得很舊,卻洗得幹幹淨淨,腰間系着一條黑色布帶,紮了一個漂亮的結,腰帶上插着一根綠色的竹箫,雖然一看就知道不是富家子弟,但是整個人神采飛揚,顧盼生輝,氣質清雅得緊。
這個年青人見田烈武在打量他,便朝這邊點頭一笑,田烈武也不禁點頭微笑緻意。
又聽他說道:“白水潭學院乃是天下學院之宗,在下今科若不得中,還要投入白水潭學院讀書呢。
諸位存在下此想之人,隻怕亦不在少數吧?
”
當下很多人轟然稱是。
的确不少人打了這個主意,聽到這番話,心裡暗自點頭的不少。
除了一些老書生,指望着連試三科不中,朝廷恩賜同出身的之外,隻怕十個有九個想到白水潭就近讀書。
田烈武見這個書生氣度不凡,心裡頓生結交之意,但是自己終究隻是一個小捕頭,粗人一個,和讀書人結交,未免有點高攀的感覺,當下心中遲疑,卻見一個身穿白色絲袍的書僮走到那個年青人面前,行了一禮,說道:“這位公子,我家主人有請,不知可否賞光?
”
那個年輕人倒是怔了一下,不過馬上從容問道:“不知賢主人是?
”他見這個書僮就能穿絲袍,其主人非富即貴,自己是個窮書生,父親早死,由寡母辛苦帶大,自然是不認識這樣的人的。
僮微微一笑,用手指了一間雅座,笑道:“我家主人就在裡面,公子見了就知道。
”
當時讀書人入京考試,無不想結交名流以擡高聲譽,大部分都是欲求一個引路人而不可得,有這種機會送上門來,這個年輕人便是清高,亦不能不心動。
當下抱拳道:“如此有勞帶路。
”
這一番對答田烈武因為自幼習武聽力勝過常人,故此雖然遠了一點,卻聽得清清楚楚,他目送着書僮把那個書生帶入東邊的一間雅座,心裡不禁好奇心起,那個主人是誰?
這麼神秘。
正在想着要怎麼樣去偷聽一下,忽然呂大順捅了他一下:“田頭,你看……”
田烈武連忙循聲望去,原來竟是那天在小酒鋪插話的年輕人走了上來,今天他一襲白色絲袍,更見飄逸,跟在他身後的,還有四個黑袍儒服的人,兩個年紀稍輕,二十四五歲,兩個年輕略大,有三十四五歲了。
這一行五人走到東邊,尋了一張桌子坐下。
那個年輕人經過田烈武身邊時,嘴角不易覺察的露出一絲微笑。
會仙樓在很多年後,改名“群英會”,而生在這個酒樓上的事情,也成為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這是大宋曆史上頗具戲劇性的一幕。
在會仙樓樓上東邊的一個靠窗的雅座内,一身便服的石越朝侍劍引進來的年輕人抱拳說道:“适才見公子氣度不凡,大為心折,故冒昧相邀,還望公子恕罪。
在下石越石子明,不敢請教公子尊姓大名。
”
那個年輕人本來想到這裡面的人物肯定非富即貴,但是走了進來,還是吃了一驚,算上三個書僮打扮站立侍侯的,一共七人,其中竟有三個佩金魚袋的,另有一個布衣,雖然神情憨怠,但是一雙眸子亦可見其氣度,絕非凡品。
這時石越站起來說話,隻有那個布衣跟着站起,另外兩個坐着一動不動,雖然都是常服,但是身份之尊貴由此可見。
而石越自報名号,幾乎把這個年輕人吓得一怍。
石越石子明,桑充國桑長卿,大宋年輕人眼中的雙璧,而尤其是石越,在年輕人眼中,完全和一串褒義詞連在一起。
現在這個傳說中的人物這麼平易的和自己說話,自稱“在下”,年輕人不由一陣激動,他緩和了一下緊張的情緒,長揖答道:“在下高郵貢生秦觀,草字少遊,見過石大人。
”
他這麼自報名号,倒把石越吓了一跳,不過石越臉上卻是絲毫不動聲色,心裡快的計算着,秦觀是有名的詞人,但是現在肯定還沒有拜在蘇轼門下,石越依稀記得他是元豐年間的進士,離現在還有許多年,這麼年輕就考上貢生了?
石越心中,一方面固然是猛然見到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的驚訝,雖然他已經見得太多,但是像秦觀這種人,卻是要另當别論的;另一方面他的熱情卻褪色不少,因為對曆史上秦觀的印象,讓他認為秦觀不過是一個溫婉的詞人,這樣的人物,在政治上能對自己有多少幫助,石越深表懷疑。
何況秦觀還考上貢生了,明年中不中,誰能一定知道呢?
曆史因為自己,早已變得面目全非。
剛才在雅座聽到他談吐不凡,石越記起李丁文的話,本來頗有招攬之意……
這些想法瞬間的事情,秦觀能知道的,是石越依然笑容可掬的說道:“原來是秦公子。
請入座,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馮執政大人,這位是劉庠劉大人,這位是李丁文李先生。
”
原來這卻是石越和馮京在此為劉庠接風洗塵,劉庠雖然被貶,但是他畢竟不比别人,他對于當今皇帝,是有擁立之功的,鄧绾一倒台,石越和馮京就為他求情,趁着王安石心情大好之際,劉庠終于可以換個好地方了——權知鄭州。
現在王安石正在如日中天,劉庠也不願意聲張,低調繞道回汴京一趟,見幾個人就赴鄭州任上。
秦觀連忙一一見禮,特别對馮京十分尊敬,須知馮京是大宋少有的幾個三元及第的人物,所謂三元,就是解元、省元、狀元,三場考試,場場第一。
這樣的前輩,自然很讓正準備參加省試的秦觀尊敬。
更何況,馮京還是參知政事,富弼的女婿,朝中舊黨碩果僅存的旗幟……
石越等他們答禮完畢,便請秦觀坐了,問道:“秦公子一向做的什麼學問?
”
在石越和馮京這樣的人物面前,雖然年歲隻比石越小幾歲,但是秦觀也隻能執弟子禮——再猖狂的年輕人,見了這樣的大人物,也不能不收斂。
當時坊間流傳幾句口号:“通達六經王介甫,天下文章蘇子瞻,若謂二人皆不足,孔孟之後有子明。
”這種口号雖然稱不上雅訓,對石越也頗有擡高,但是大宋士人的心中,這個年輕人的地位尚在王安石與蘇轼之上,卻是不争的事實。
此時這樣的“大人物”和自己說話,秦觀不由得變得謙遜起來,當下斂容答道:“學生所習,無非六經,亦讀《論語》、《孟子》,此外石大人《三代之治》、《論語正義》、《七書》亦略有涉獵。
”
石越點了點頭,老氣橫秋的說道:“秦公子年歲尚輕,能盡通六經,亦很了不起。
”
秦觀蒼白的臉上閃過一絲紅暈,連忙解釋道:“絕不敢謂盡通六經,學生資質平庸,僅于《詩經》略有所得。
”
劉庠是有點刻薄的人,否則也不至于當年面辱鄧绾,他見秦觀拘謹,忍不住在旁邊笑道:“那亦不錯,唐人謂三十老明經,秦公子二十多歲能通一經,亦不算太老。
不過公子是要考進士,還是要考明經呀?
”
秦觀聽他取笑,骨子裡的狷介性情便忍不住出來了,當下不亢不卑的答道:“劉大人,現在省試進士亦要考五經,不考詩賦了,明經一科亦已取消,學生是沒有機會做老明經了,也比不得當年劉大人少進士的風采。
”
劉庠雖然少有文名,八歲能詩,但中進士卻比較晚,當年因為嶽父遺奏補将作監主薄,入仕之後才參加進士考試,雖然終于進士及第,但的确不是少年得志之人。
他取笑秦觀二十三四歲才通一經,讀書不夠用功,差一點點就變成“老明經”了,秦觀便以牙還牙,笑罵他中進士太晚。
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秦觀這裡說他是“少進士”,是語帶譏諷的。
這等話在坐的誰聽不出來,當下馮京便皺了皺眉毛,心裡暗罵秦觀輕佻;石越雖然早知道秦觀必有這種書生狷介之性,但也忍不住有點擔心劉庠生氣;李丁文似笑非笑的看着秦觀和劉庠,擺明了看熱鬧。
不料劉庠卻并不生氣,嘻笑道:“秦公子伶牙利齒,隻怕自己未必不做少進士。
”
秦觀自恃的一笑:“能不能中進士,那自有命數。
學生今科不中,便當往白水潭讀三年書,三年後卷土重來亦未可知。
”
他這時少年意氣,自然說話間揮斥方遒,總覺世間一切事皆是容易。
馮京心裡雖不以為然,但他既不喜歡秦觀的性子,便自持身份,不去搭話,若不是看石越的面子,早就拂袖而去。
石越和劉庠卻喜歡他這份少年銳氣,當下劉庠笑道:“若能在白水潭學得三年,出來亦不失為一真書生,養好這份書生之氣,将來雖然不能為一方面幹吏,卻是個好禦史。
”
石越本來和劉庠并不是太熟,不過出于政治上的考慮,他要為劉庠說好話,算是在政治上對舊黨的回報,這時聽他對秦觀的鼓勵,不由大起好感。
秦觀心中也有幾分感動,起身長揖一禮,朗聲道:“多謝劉大人教誨,學生自當銘記。
”
石越雖然心裡有了個成見,認為秦觀不過一才子詞人,不堪大用,卻也覺得他總是個才子,劉庠又說秦觀能做好禦史,他也很認同,當下便有幾分招攬之意,于是溫言笑道:“你是貢生,朝廷法度在上,我行事亦多有忌諱,汴京居住太貴,秦公子可到白水潭附近去住,寫點文章給幾份報紙投稿,一可揚名,二有稿酬,或者在義學兼份教職,亦可養活自己,男兒大丈夫,不怕出身貧賤,就怕沒有志向……”
他這話雖然瑣碎了點,卻是說得誠懇,秦觀更加感動。
他此番來京,的确盤纏不多,都是同窗接濟,以石越今日之身份,和他說這些話,顯見石越的關心。
他卻不知石越本來有意讓他住在自己府上,但是早有消息石越是欽點的考官之一,他不能不避這個嫌,禦史中丞蔡确蔡大人,正在虎視眈眈盯着他呢。
座屏風之内,石越等人開始談古論今,劉庠頗知古今史事,和石越相談甚歡,而李丁文之廣博機敏,馮京之典訓雅正,秦觀之清新機智,碰在一起便是經常引起衆人歡快的笑聲,除了石越外,衆人對秦觀詩才敏捷,都非常的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