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邑國,又落後,又偏僻,氣候又不好。在這個衛生醫療和防疫都無比落後的時代,要不是看中了此地乃占城稻的産地,又位于熱帶,占城稻可以在這裡一年收獲四季。在這裡種地一年,所收獲的糧食比在中原種地三四年還要多的話,夏鴻升根本就不願意多看一眼這裡。
可是大唐太缺糧食了。因為缺糧,所以大唐的絕大部分人口都要被束縛在土地上,都要被拘囿于農業種植,而使得生産力得不到解放。
打個比方,一百個人要活下去,需要這裡面至少有八十個人去種地,才能夠顧住這一百人的吃喝。那麼一百個人中,八十個人就被束縛到了土地上。隻有二十個人,可以去讀書,去做官,去參軍,去經商……去從事社會的各行各業。有時候八十個人種地還不過,那去從事其他行業的這二十個人中,又得有十來個人一邊種地,一邊從事其他的行業。這也造成了從事其他行業的人無法去精研自己所從事的行業。
要讓更多人參與到其他的社會行業之中去,就要減少種地的人口。可是減少種地的人口,那所得的糧食就不足以養活這一百個人了。所以,要減少種地的人口,首先要保證的是,減少了種地的人口之後,所産出的糧食至少保持原先的水平不變。既要減少人口,又要糧食産出不變,那就隻能提高糧食的産量。倘若二十個人所種的糧食,就能夠養活這一百個人的話,那就有八十個人可以去從事其他的行業了。
如此一來,也相應了減少了土地兼并現象所帶來的危害和風險。因為,原先需要八十份的土地來養活這一百個人,現在隻需二十份土地就夠了。這樣,就有六十份的土地空餘了出來。土地兼并所帶來的危害,也就小了不少。
目前,産量高又不挑地,還能夠作為主食來食用的糧食,還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在大唐的間諜一路向北然後轉而向東,沿着冬季上凍的白令海峽穿越太平洋,再繼續向南,又或是大唐的海船一路向西,繞過好望角,抵達歐羅巴,然後繼續西行,發現新大陸——到達玉米、紅薯、土豆等等多種作物和菜蔬的故鄉,将那上面的重重作物和菜蔬帶回來之前——夏鴻升所能做的,就隻能是利用海上的商隊,從所能到達的各個國家尋找那些後世裡熟悉的随處可見的食物種子,帶回大唐進行種植。同時,占據盡可能多的熱帶地區,種植可以一年三熟甚至四熟的占城稻,來提高大唐糧食的總量了。
想到這裡,夏鴻升不禁也幽幽歎了口氣——後世裡所上的那所大學,裡面最好,在社會上最有名氣的是農學專業,尤其是雜交水稻育種這一塊享有盛譽,育出的種子遍布中原。可自己卻偏偏讀的,是師範方向的中文系。
後悔啊!
後悔也沒用,隻能想想辦法,先把林邑國的糧食給套出來了。
這可不就是個正好的時機!
那些間諜這麼久沒有傳回消息,原來是在做這件事情。如今消息傳回來,應該是這件事情已經做成了。
如此一來,林邑國似乎馬上就要面臨一場政治風暴了。一方是占據道義的國主範頭黎,一方是手握重權的權臣摩诃漫多伽獨。鶴蚌相争,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