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下令收購桑樹開始,兖州之地,多棄其他果樹而栽種桑樹。”
“後因價高,幼苗我也照收不誤,兖州境内的桑樹有減無增,對也不對?”
周野問道,衆人紛紛點頭。
桑樹價格高,但論起價值來說,比起糧食還是有所不如的。
不如糧食,但比起其他果樹,還是更讓兖州人熱衷。
因此,兖州人保留糧食,廢棄其他果樹,紛紛選種桑樹。
又因桑樹能迅速從南陽換到錢财,往往剛栽下去不久,又讓挖出來賣了。
畢竟,對于絕大多數的百姓而言,他們度日艱難,隔三差五就有困難,哪能等到桑樹長成?
剛種下去的幼苗的賣了,又去山上挖野生的,亦或者去大戶家偷些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桑樹甚至具備了一定的‘錢币’屬性。
因氣候原因,兖州之地,本遍地都是桑樹。
又因周野采購原因,導緻現在的兖州,幾乎看不到桑樹。
“可這與生機何關?”陸遜還是不理解。
“你嘗一個。”周野笑道。
陸遜疑惑,聽話的撚起一顆放在嘴裡。
酸酸甜甜,汁水豐富。
這種果品個頭很大,且富含澱粉和各種營養物質。
當然,陸遜不明白這麼多,其他人也各拿了一顆來嘗,試圖解開玄機。
王平抓了一把,先塞了一個小個,接着一口全包了進去,吃的滿嘴汁水,兩眼依舊呆滞。
“這……”
“這能吃麼?”周野問道。
衆人苦笑:“自然能吃?”
“能當飯吃麼?”周野又問道。
陸遜當即搖頭:“果怎能當飯吃?”
“果怎麼不能當飯吃!?”
王平眼中終于有了靈光,第一個反駁他:“我們從益州走出來的時候,如果有人路上斷了糧,人餓的就剩一口氣了,若是能采到一堆野果,那氣馬上就順了下來。”
“人餓的快死時,身上開始發腫,果子一下去,腫可見的消了,能挺好長一段時間!”
荀谌幾人也是聽的一愣一愣的。
陸遜驚訝:“你怎知道?”
“我餓過,也見過!”王平擡了擡下巴,終于在這群聰明人面前自信起來了。
周野看了士族出身的衆人一眼,笑道:“你們還是沒挨過餓,所以被局限了。”
“人到了要死的時候,泥都得往嘴裡塞,何況果子呢?”
“主公的意思,災民可以用桑椹充饑?”賈诩問道。
畢竟是聰明人,衆人很快找回了方向。
但似乎……有些簡單?
按照周野和王平的說法,任何果子都能讓人充饑,為何偏偏選中桑椹呢?
“其一,兖州桑樹衆多。”
“其二,你們可知兖州近幾年的災荒,因何而起?”
“旱災!”諸葛亮道。
周野捏起一顆桑葚:“那你們是否清楚,桑樹的生長習性?”
見衆人還在沉着眉頭思考,周野也就不賣關子了,笑道:“桑樹耐寒,耐幹旱瘠薄,适應幾乎所有類型土壤。”
“說白了,糧食幹的長不出來,其他果子也難有收成。”
“但它,可以。”
衆人恍然,有明悟之色:“所以,失去桑樹之後,他們連最後的支撐也難了。”
“可問題是,單憑桑葚,能讓他們扛過去嗎?”
扛不去,結果還是一樣的啊。
桑樹結果在四六月,下半年怎麼半……率先想到這的諸葛亮,突然猛地一擡頭。
周野笑着丢出最後一個問題:“現在是幾月?”
“快十月了……”剛說完的郭嘉,愣住了。
是啊,快十月了,怎麼還會有新鮮的桑葚吃?
“諸位要麼忙着打仗,要麼忙着政事,哪知這農桑之事?”周野搖了搖頭,道:“喚任峻,讓他備好車馬帶路,去最近的桑田看看。”
“喏。”
南陽城外,桑田被保護的很好,臨近之地已有軍士把守,外人不得輕易靠近。
一塊千畝桑田上,九月過半的季節,桑樹上依舊結着豐碩的果實。
面對一群疑惑的聰明人,任峻道出了答案:“自兖州大旱那年起,桑樹便一年雙結果,直至今年。”
“竟有這等事!”
衆人徹底被震住。
兖州大面積原生,又抗旱增長,一年雙結果……這怎不是天賜之生機!?
可惜,這生機,已被周野提前抽空,握在手中!
衆人想通了一點,卻又震撼于下一點:未發生的離奇之事——“大王怎知桑葚雙結果!?”
因為我知道曆史……
《後漢書·獻帝紀》載‘九月,桑複生椹,人得以食。’……
氣候反常至災荒持續,而這種異事,也随氣候變化而來……
而且我知道後世桑葚産量驚人,畝産高達四五千斤……
可這些,我能告訴你們麼?
周野背負雙手,仰頭看着桑樹:“知天測地,以通曉人事之變,明世間之理。”
賈诩、諸葛亮、郭嘉、荀谌、戲志才、陸遜……這些當世最靠前的聰明人,一個個被震撼的無言以對,唯有拜服。
“大王真乃天命!”
這不是天命,那什麼是天命?
天子的上天之子是吹出來的,大王這手段,倒像是真的跟老天有關系啊我擦……
許久,陸遜才從震撼中醒悟過來。
壯着膽子,道出最後一點疑問:“兖州人,就沒有察覺麼?”
“第一年收桑樹時,桑樹尚未二次生長,他們不知。”
“往後,大樹幾乎賣光,收的都是未長成的桑樹,尚結不出果。”
“再則,我一直開放集市,讓兖州人買糧。”
周野轉過身來,笑看着他:“正如你一般,有飯吃,誰會去想着将這東西填肚子呢?”
再則,桑樹不成片,偶有一兩棵老桑樹成了漏網之魚,也會被人們認為隻是這頭桑樹怪異。
誰能想到氣候問題上來?
原來如此……衆人心服口服。
隻是,失去這天賜生機的兖州百姓,有些可憐了……有人動了恻隐之心。
“任峻。”
“在。”
“把新鮮的桑果采摘下來,讓人送到市内,和糧食一起用來接濟兖州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