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女頻 18歲後靠自己,你必須懂點經濟學

第40章 附錄(1)

  經濟學60個關鍵詞

  稀缺――有限的資源相對于人類無限的欲望總會顯得不足,因而我們說資源是稀缺的。稀缺并不意味着難以得到,而僅僅意味着,不付出代價就不能得到。稀缺是每一個人所面對的現實。即使是一個億萬富翁,他似乎可以擁有他想要的一切,但在他的字典裡,仍然有“稀缺”這個詞:他的時間是有限的,他可以得到一切,卻沒有時間一一地享受這一切。

  經濟物品――一種物品是稀缺的,需要花費代價才能得到,這種物品就是經濟物品。經濟物品是稀缺的事實并不意味着它是難以得到的,而僅僅意味着,它是不能自由取用的。“經濟物品”前面的“經濟”兩個字就決定了這種物品絕對不是“免費的午餐”。

  理性行為――人們所追求的行動都是能讓他們實現最大滿足(效用)的行為。理性行為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認為存在着标準的最優化的經濟行為,并且可以用理性行為的模型解釋和預測實際的經濟行為,也是一般均衡理論的主要基礎。它是最經常受到抨擊的假設之一,這恰恰證明了其重要性。

  效率――效率意味着不浪費――經濟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況變壞的同時使自己的境況變得更好。這樣定義的效率被稱為帕累托效率,得名于偉大的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如果一個人可以在不損害他人的同時改善自己的處境,經濟學家就說經濟的效率提高了,并将其稱為帕累托改進。

  公平――在一種分配中,如果沒有任何一個人羨慕另外一個人,那麼就可以把這種分配稱做是公平的。顯然,均等分配一定可以實現公平,但公平卻并不一定要求均等。如果亞當喜歡蘋果,夏娃喜歡橘子,而上帝隻賜給他們一個蘋果和一個橘子,那麼均等分配(每個人半個蘋果半個橘子)雖然公平,但顯然有一點愚蠢。較好的做法是把蘋果給亞當、把橘子給夏娃,這樣他們兩個都會更滿意一些。經濟學家通常認為,有效率的市場經濟并不自動帶來公平。為了實現某種程度的公平,政府就要有所舉措。

  資源配置――人類對付稀缺,考慮最多的就是資源配置――如何在不同人之間配置有限的資源,以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要?于是,經濟學公認的研究領域也是資源的配置。在經濟學家看來,市場機制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它雖然不是完美無缺,但也要強于其他方式――畢竟它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而生存了下來。

  市場經濟――是指這樣一種經濟制度,在其中,消費者與企業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通過市場相互發生作用,來決定經濟組織的三個中心問題:生産什麼和生産多少,如何生産,為誰生産。首先,消費者的“貨币選票”決定了生産什麼和生産多少。其次,如何生産也将遵循價格信号所指示的方向,生産要素的價格決定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使用哪些生産要素、采用什麼技術來進行生産。最後,為誰生産是由生産要素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這裡的供求決定了要素價格:工資率、地租、利率和利潤。各種要素的所有者、土地所有者、資本所有者,便根據其擁有的要素在生産中的貢獻取得相應的收入份額,完成社會收入的分配。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世界,并不存在“純粹”的市場經濟――在每個經濟中,總能看到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的動作。

  “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關于經濟自由的譬喻,描述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個人如何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增進公共的利益:“确實,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麼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在這個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着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斯密之後,經濟學經曆了漫長的發展曆程,但他的觀點仍然具有非凡的魅力。雖然在實踐中,肯定存在着例外。但是,在一個又一個國家裡,給予個人較大的自由确實導緻了生産的巨大增長,而這種增長即使不是使每一個人,也至少是幾乎使每一個人都得到好處。

  經濟自由――經濟自由意味着個人選擇的自由――作為消費者,他可以在預算約束内自由選擇想要的商品;作為要素供給者,他可以自由地把所擁有的要素投入到與其他人(或組織)的競争中。自由主義者認為,除非危害他人,否則個人的經濟自由不應受到限制;個人也沒有必要為自己的行動向社會負責,因為這種自由行動本身就會給社會福利帶來額外的好處。批評者則指出,盡管自由是有效率的,但它并不自動地帶來公平。經濟自由很可能會導緻财富的集中,而這種集中是極其危險的:它不但使某些人在同其他人交易時更有優勢,而且可能會扼殺自由。

  計劃經濟――一種以計劃為基本調節手段的經濟制度。在計劃經濟中,主要生産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市場力量決定的,而是由貫徹社會主要經濟目标的經濟計劃機關決定的。這種制度比起純粹市場經濟,其優越之處在于:減少可能導緻資源無效使用的活動,解決失業和生産能力的充分利用問題,減少污染和産品的過分差異等。一個不發達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制度,會把它的資源集中于某些關鍵部門,從而取得較快的增長。然而,集中化的計劃經濟制度由于必須協調大量的計劃活動成分和每個經濟活動層次上的獨立決策者,會導緻資源配置的無效率。這種制度的僵化和沒有活力,由于需要高度組織化和必然帶來的官僚主義成分而加劇了。

  替代效應――如果CD唱盤的價格上漲了,音樂愛好者們會怎麼辦?他們或許還會繼續買CD唱盤,但恐怕不會像以前買得那樣多。他們會被迫以磁帶、電台的音樂節目,甚至現場的音樂會等這些東西來替代CD唱盤,這就是CD唱盤價格上漲所引起的替代效應。

  偏好――消費者為什麼會選擇這件物品而不是另外一件?經濟學家回答,因為他對前者的偏好甚于後者。偏好表明了消費者的态度:相對來說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經濟學家認為,人們的偏好是穩定的,正是這種穩定的偏好決定了人們在機會集合内的選擇。

  消費者主權――生産者生産什麼、生産多少最終取決于消費者的偏好。消費者每花出1元錢就是一張“選票”,消費者在哪種商品上花費越多,就表明那種商品越應該生産,生産者就按消費者的意旨安排生産;反之,消費者在哪種商品上花費越少,就表明那種商品已經超過了需求,應該縮減生産。消費者在社會生産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決定權,完全是因為消費者的偏好是生産能否取得最大利潤的關鍵因素。因為産品隻有有需求,才能夠銷售出去,也才能實現其最大利潤。

  生産者主權――一些經濟學家注意到,在現代社會裡,消費者常常迷失在廣告的叢林裡,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聽信生産者的廣告宣傳,投出自己的“貨币選票”。消費者仍具有決定的權力,但是,他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生産者的傀儡。于是,是生産者而不是消費者具有社會生産的最終決定權,這就是生産者主權。

  替代品――火柴和打火機有什麼關系?顯然,它們的用處差不多。如果火柴的價格上漲了,人們就會更多地購買打火機,打火機的需求量就會上升。經濟學家說,具有這種關系的商品互為替代品。替代品的存在對于消費者而言無疑是個福音――他們至少可以不必“從一而終”。

  吉芬商品――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大饑荒。英國經濟學家吉芬發現,雖然土豆的價格在饑荒中急劇上漲,但愛爾蘭農民反而增加了對土豆的消費。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怪事?答案在于,土豆在當時愛爾蘭農民的支出中占有很大的份額,土豆價格的急劇上漲使得人們的處境迅速惡化。為了填飽肚子,人們不得不大大減少肉、奶酪這些相對來說仍然很貴的商品的消費,把省下來的錢花在還算便宜的土豆上。後來,經濟學家就把像愛爾蘭土豆這樣價格上漲反而帶來需求量增加的商品稱為吉芬商品。

  價值悖論――對于我們的生命而言,水是不可或缺的,鑽石卻并非必不可少。那麼,為什麼水如此便宜而鑽石卻如此昂貴?難道水的價值還比不上鑽石嗎?這是個不是悖論的悖論。水的總價值當然很高,畢竟沒有水我們就無法生存。但關鍵的一點是,決定水的價格的不是它的總價值,而是它的邊際價值,也就是最後一杯水能夠帶給我們的效用。為什麼?因為人們可以自由決定買不買這最後一杯水。如果水的價格高于它的邊際價值,那麼,最後一杯水就賣不掉。因此,水的價格必然下降,直到它恰好等于最後一杯水的價值時為止。在人們居住的大多數地方,水是容易得到的,最後一滴水帶給人的效用微不足道,所以它幾乎一文不值。

  收入效應――消費者最不願看見的事情是什麼?每個人憑着直覺都會回答:漲價。這個直覺沒錯。如果商品的價格上漲而消費者的貨币收入沒有變,那麼這些收入能夠買到的東西就會減少――用經濟學的行話來說,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下降了。這就是價格上漲的收入效應。因為收入效應存在,消費者當然不喜歡漲價了。

  自然壟斷――如果由一家企業供應整個市場所需支出的成本要比由幾家企業同時供應所需支出的總成本還低,我們就說這個市場是自然壟斷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一個城市裡通常都隻有一家自來水公司。讓兩家公司在同一城市的每條街道下面同時鋪設管道,其中一家為一個用戶供水,而另一家則為其隔壁供水,這無疑是缺乏效率的。自然壟斷給我們的教訓是,有時壟斷并不能通過引進競争來消除――這種壟斷是自然的,沒有人能夠想出使競争成為可行的方法。

  正常利潤――廠商為繼續從事生産經營活動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利潤水平,也就是當總收益等于總成本時的利潤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正常利潤被包括在總成本之中),此時超額利潤為零,廠商隻能獲得對于各個廠商來說都一樣的利潤水平。在長期内,競争性行業的均衡狀态便屬于這種情況。正常利潤在古典學派那裡被稱為一般利潤,它通常包含利息與企業主收入兩個部分。正常利潤與資本量的比率便是一般利潤率,它是古典理論體系中的長期均衡位置。在新古典派那裡,正常利潤通常與利息相等同,故在長期均衡狀态下利潤率(排除折舊率以後的淨比率)恒等于利息率。

  規模經濟――企業是大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經濟學家會追問:當企業将所有的投入同時增加一定的比例,産出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顯然有三種可能。其中一種是産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這時經濟學家就說存在着規模經濟,他們也會說企業再大一點也無妨。

  卡特爾――正式地“勾結”在一起共同運作的一群企業被稱為卡特爾,它謀取利潤的通常做法是限制其成員的産量以擡高價格。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爾當屬石油輸出國組織。

  托拉斯――最初是指一種委托管理的協定。我把我的資産交給你保管,你可以實際地支配它們,類似這樣的協定就被稱為托拉斯。出于種種原因,托拉斯曾經在許多地方被許多人使用過。但是到了19世紀後期,托拉斯在美國被用做在某些行業建立壟斷的一種手段。托拉斯從此便與壟斷緊緊聯系在一起,甚至成為壟斷的代名詞。時至今日,美國的反壟斷法仍然被稱做反托拉斯法。

  劫掠性定價――如果一企業在某些面臨競争的地方市場上,将其産品價格削減到使自己和競争對手都不能賺得利潤的水平,那麼該企業所進行的價格削減就被稱為劫掠性定價。劫掠性定價把定價者自己和其競争對手都逼上絕境,總有一家企業會熬不下去而退出市場。所以,通常隻有那些實力雄厚的企業才敢有如此“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舉動。

  産品差别――為了增加自己的市場權利或壟斷地位,在競争中,衆多廠商生産和銷售同種但有差别的産品的一種情況。這裡的産品差别既可以表現在産品的質量、性能方面(叫做自然差别),也可以表現在包裝、商标以及銷售服務态度等方面(叫做人為差别)。實行了産品差别後,便可以減少其他産品的替代性,加強自己在市場中的壟斷性。在現實中,實行産品差别的不僅限于生産同種商品的廠商,一些生産多種産品的廠商特别是大公司也在推行産品多樣化,盡管它們已經取得了很高的壟斷地位。這是因為在消費者的嗜好多種多樣的情況下,廠商生産的産品的差别程度越大,它從既定總産量中得到的總收益便越大。

  貨币的時間價值――相同的一元錢在今天和将來的價值是否相同?經濟學家說:不同。為什麼?回答是,因為人們具有時間偏好――人們在消費時總是抱着趕早不趕晚的态度,認為現期消費産生的效用要大于對同樣商品的未來消費産生的效用。因此,即使相同的1元錢在今天和未來都能買到相同的商品,其價值卻不相同――因為相同的商品在今天和未來所産生的效用是不相同的。正是人們的時間偏好使貨币具有了時間價值。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