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是教你詐,是教你不吃虧的學問(1)
――18歲後要懂點博弈經濟學
囚徒困境:出賣,還是合作
1950年,數學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在給一些心理學家作講演時,他用兩個囚犯的故事,将當時專家們正研究的一類博弈論問題,作了形象化的解釋。從此以後,類似的博弈問題便有了一個專門名稱――“囚徒困境”。借着這個故事和名稱,囚徒困境廣為人知,在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乃至生物學等學科中,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所謂囚徒困境,大意是這個樣子的:
甲、乙兩個人一起攜槍準備作案,被警察發現抓了起來。警方懷疑,這兩個人可能還犯有其他重罪,但沒有證據。于是分别進行審訊,為了分化瓦解對方,警方告訴他們,如果主動坦白,可以減輕處罰;頑抗到底,一旦同夥招供,你就要受到嚴懲。當然,如果兩人都坦白,那麼所謂“主動交代”也就不那麼值錢了,在這種情況下,兩人還是要受到嚴懲,隻不過比一人頑抗到底要輕一些。在這種情形下,兩個囚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或者供出他的同夥,即與警察合作,從而背叛他的同夥;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與他的同夥合作,而不是與警察合作。這樣就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問題,我們給每種情況設定具體刑期):
如果兩人都不坦白,警察會以非法攜帶槍支罪而将二人各判刑1年;
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坦白者作為證人将不會被起訴,另一人将會被重判15年;
如果兩人都招供,則兩人都會因罪名各判10年。
這兩個囚犯該怎麼辦呢?是選擇互相合作還是互相背叛?從表面上看,他們應該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為這樣他們倆都能得到最好的結果――隻判刑1年。但他們不得不仔細考慮對方可能采取什麼選擇。問題就這樣開始了,甲、乙兩個人都十分精明,而且都隻關心減少自己的刑期,并不在乎對方被判多少年(人都是有私心的嘛)。
甲會這樣推理:假如乙不招,我隻要一招供,馬上可以獲得自由,而不招卻要坐牢1年,顯然招比不招好;假如乙招了,我若不招,則要坐牢15年,招了隻坐10年,顯然還是以招認為好。無論乙招與不招,我的最佳選擇都是招認。還是招了吧。
自然,乙也同樣精明,也會如此推理。
于是兩人都作出招供的選擇,這對他們個人來說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們個體理性的選擇。照博弈論的說法,這是本問題的唯一平衡點。隻有在這一點上,任何一人單方面改變選擇,他隻會得到較差的結果。而在别的點,比如兩人都拒認的場合,都有一人可以通過單方面改變選擇,來減少自己的刑期。
也就是說,對方背叛,你也背叛将會更好些。這意味着,無論對方如何行動,如果你認為對方将合作,你背叛能得到更多;如果你認為對方将背叛,你背叛也能得到更多。你背叛總是好的。這是一個有些讓人寒心的結論。
為什麼聰明的囚犯,卻無法得到最好的結果?兩個人都招供,對兩個人而言并不是集體最優的選擇。無論對哪個人來說,兩個人都不招供,要比兩個人都招供好得多。
囚徒困境這個問題為我們探讨合作是怎樣形成的,提供了極為形象的解說方式,産生不良結局的原因是因為囚犯二人都基于自私的角度開始考慮,這最終導緻合作沒有産生。陷入囚徒困境的兩個人,忠于協議和相互背叛哪個更為優勢策略?面對困境,如何共同努力走出來,實現雙赢?如何巧妙利用困境,解決棘手的難題?如何制造困境,降低商業的成本?在面對困境時,你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其實,囚徒困境給我們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是人的自私問題,第二是對别人的信心問題。在生活中,囚徒困境可能會随時發生在我們身上,所以,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走出囚徒困境。由于博弈的雙方都是想取得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結果,所以,首先應該要保證自己對對方充滿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摒除猜疑的想法,建立起一種相互信任的氣氛,可以極大地幫助人們走出困境。
1944年的聖誕夜,兩個迷了路的美國大兵拖着一個受了傷的兄弟在風雪中敲響了德國西南邊境亞爾丁森林中的一棟小木屋的門,它的主人,一個善良的德國女人,輕輕地拉開了門上的插銷。
家的溫暖在一瞬間擁抱了三個又冷又餓的美國大兵。女主人開始有條不紊地準備着聖誕晚餐,沒有絲毫的慌亂與不安,沒有絲毫的警惕與敵意。因為她相信自己的直覺:他們隻是戰場上的敵人,而不是生活中的壞人。美國大兵們靜靜地坐在爐邊烤火,除了燃燒的木柴偶爾發出一兩聲脆響外,靜得幾乎可以聽見雪花落地的聲音。
正在這時候,門又一次被敲響了。站在滿心歡喜的女主人面前的,不是來送禮物和祝福的聖誕老人,而是四個同樣疲憊不堪的德國士兵。女主人同樣用西方人特有的方式告訴她的同胞,這裡有幾個特殊的客人。今夜,在這棟彌漫着聖誕氣息的小木屋裡,要麼發生一場屠殺,要麼一起享用一頓可口的晚餐。在女主人的授意下,德國士兵們垂下槍口,魚貫進入小木屋,并且順從地把槍放在牆角。
于是,1944年的聖誕燭火見證了或許是“二戰”史上最為奇特的一幕:一名德國士兵慢慢蹲下身去,開始為一名年輕的美國士兵檢查腿上的傷口,而後扭過去向自己的上司急速地訴說着什麼。人性中善良的溫情的一面決定了他們的感覺是奇妙而美好的,沒有人擔心對方會把自己變成被用來請賞的俘虜。第二天,睡夢中醒來的士兵們在同一張地圖上指點着,尋找着回到己方陣地的最佳路線,然後握手告别,沿着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茫茫的林海雪原中。
在上面這個故事中,美國士兵和德國士兵可以說是戰争的死敵,但是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共同陷入了困境。慶幸的是,他們和女主人一起建立了一種和諧的相處關系,并最終一同走出了困境,令人稱奇。
試想一下,如果在這個困境中,雙方有一方産生了不和諧的想法,勢必會引發殺戮,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所以,保持這種和諧信任的關系,是雙方的明智之舉,而這種關系必須依賴相互信任的态度。
囚徒困境的核心問題在于,一方由于擔心對方會出賣自己、不跟自己合作,所以便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先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措施。産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兩方當事人事先不能通氣,互相不知道對方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完全在猜測中進行決策,自然也就缺乏對對方準确的判斷。那麼在生活中,如果能夠避開這種信息的溝通不暢,就可以很好地合作,得到想不到的效果。
加利福尼亞州有兩個互為敵手的商店――美西日用品商店和萊特廉價品商店。它們正好緊挨着,兩店的老闆是死敵,他們一直進行着沒完沒了的價格戰。
“出售愛爾蘭亞麻床單,甚至連有鷹一般眼睛的貝蒂・瑞珀女士都不能找出任何疵點,不信請問她;而這床單的價格又低得可笑,隻需6美元50美分。”
當一個店的櫥窗裡出現這樣的手寫告示時每位顧客都會習慣地等另一家廉價品商店的回音。
果然,大約過了兩小時,另一家商店的櫥窗裡出現了這樣的告示:“瑞珀女士該配副近視眼鏡了,我的床單質量一流,隻需5美元95美分。”
價格大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除貼告示以外,兩店的老闆還經常站在店外尖聲對罵,經常發展到拳腳相加,最後總有一方的老闆在這場價格戰中停止争鬥,價格不再下降。罵那個人是瘋子,這就意味着那方勝利了。
這時,圍觀的、路過的還有附近每一個人都會擠入獲勝的廉價品商店,将床單和其他物品搶購一空。在這個地區,這兩個店的争吵是最激烈的,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因此竟很有名聲,住在附近的每個人都從他們的争鬥中獲益不少,買到了各式各樣的“精美”商品。
突然有一天,一個店的老闆死了,幾天以後,另一個店的老闆聲稱去外地辦貨,這兩家商店都停業了。過了幾個星期,兩個商店分别來了新老闆。他們各自對兩個商店前任老闆的财産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一天檢查時,他們發現兩店之間有條秘密通道,并且在兩商店的樓上兩老闆住過的套房裡發現了一扇連接兩套房子的門。新老闆很奇怪,後來一了解才知道,這兩個死對頭竟是兄弟倆。
原來,所有的詛咒、謾罵、威脅以及一切相互間的人身攻擊全是在演戲,每場價格戰都是裝出來的,不管誰戰勝誰,最後還是把另一位的一切庫存商品與自己的一起賣給顧客。真是絕妙的騙局。
在現實生活中,隻要摒除了囚徒困境不通信息的弊端,就可以在知情的情況下做出有利于兩方的選擇,這也就是所謂的“串謀”。
經濟學家提醒你
如果你能夠在作出決策之前與相關方取得最直接的聯系,那麼一定要選擇雙赢的策略,這才是長期合作的戰略家眼光;
即便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要相信你的朋友和戰友,隻有信任才能讓同一利益戰線上的人不被擊垮;
人的本質是自私和自利的,如果你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一點,便可以變不利為有利,讓自己走出困境。
囚徒困境是對生活的簡單抽象,不管如何,你一定要做一個掌握主動權的強悍的“囚徒”,讓自己成為事情的主宰,這樣才不會被對手出賣。
智豬博弈:搭個便車最省力
“搭便車”是經濟學中很普遍的名詞,它的意思就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所謂不費力氣就能有所收獲,這樣的便宜事誰不想要呢?博弈論中有個著名的模型叫“智豬博弈”,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搭便車行為,這個模型的主角便是我們熟悉的豬:
假設豬圈裡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着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一定單位的豬食進槽,兩頭隔得很遠。假設兩頭豬都是理性的豬,也就是說它們都是有着認識和懂得實現自身利益的豬。再假設豬每次按動按鈕都會有10個單位的飼料進入豬槽,但是并不是白白得到飼料的,豬在按按鈕以及跑到食槽的過程中要付出的勞動會消耗相當于2個單位飼料的能量。此外,當一頭豬按了按鈕之後再跑回食槽的時候,它吃到的東西比另一頭豬要少。也就是說,按按鈕的豬不但要消耗2單位飼料的能量,還比等待的那個豬吃得少。
再來看具體的情況,如果大豬去按按鈕,小豬等待,大豬能吃到6份飼料,小豬4份,那麼大豬消耗掉2份,最後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4∶4;如果小豬去按按鈕,大豬等待,大豬能吃到9份飼料,小豬1份,那麼小豬消耗掉2份,最後大豬和小豬的收益為9∶-1;若兩頭豬同時跑向按鈕,那麼大豬可以吃到7份飼料,而小豬可以吃到3份飼料,最後大豬和小豬收益為5∶1;最後一種情況就是兩頭豬都不動,那它們當然都吃不到東西,兩頭豬的收益就為0。
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的一個奇怪現象就是,如果小豬主動勞動,那麼小豬的收益居然是-1,對于小豬來說,這比都躺在那兒還要吃虧,當然小豬是不會幹的。也就是說,如果是小豬按動按鈕,則大豬會在小豬到達食槽前把食物全部吃光,如果是大豬按動按鈕,則大豬到達食槽時隻能和小豬搶食剩下的一些殘羹冷炙。既然小豬勞動不得食,則小豬不會主動按鈕,而大豬為了生存,盡管隻能吃到一部分,還是會選擇勞動(按按鈕)。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隻要搭順風車就可以了。
對于大豬來說,既然小豬有了這個選擇,那麼大豬就隻有兩種結果了,要麼也不動,那麼兩頭豬就等死了,要是自己去按按鈕的話還有4份飼料可以吃。所以,對大豬來說,等待是一種劣勢策略。我們已經說過了,假設了大豬和小豬都是理性的智豬,那麼當大豬知道小豬不會主動去按按鈕的時候,它親自去動手總比不動要強,因此它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主動地奔走于按鈕和食槽之間。
結論就是,不管大豬采取什麼樣的策略,對于小豬來說勞動都是一種劣勢策略,因此最開始就可以除掉這種可能。在剔除了小豬按按鈕這種方案以後,大豬就隻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在這兩種策略裡面,等待是一種絕對的劣勢策略,所以也被剔除掉。所以在剩下的策略裡面就隻剩下小豬等待、大豬按按鈕這個可以供選擇的策略了,這就是智豬博弈的最後均衡。
智豬博弈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生活中有些事情其實用不着自己費力,不妨找機會搭個便車,又省力又有實惠,這樣的美事誰不希望呢?曆史上有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其實講的就是如何搭便車、吃免費午餐的訣竅:諸葛亮真是一隻貪心的“小豬”,讓大豬即曹軍白費力氣卻毫無收獲,一半的箭沉入了江水,一半的箭白白送給了東吳,而東吳絲毫沒有費力氣便得了一個大便宜,無異于天上掉下大餡餅,還有比這更好的順風車嗎!這樣做“小豬”還真是有智謀、有胃口。
生活中也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名人效應,其實都是搭便車的“小豬”在借“大豬”的力量為自己謀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