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後靠自己,你必須懂點經濟學 第6章 讀懂金融真相,抓住看得見的手(2)
而投資銀行更加富有創新意識,将次級債再次證券化,設計出次級抵押證券(CDO),賣給全球的保險公司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和對沖基金再次轉賣這些次級抵押證券,到了最後,風險已經蔓延到了全球的金融機構。
如果房價能夠持續上漲,這樣的利益鍊條是能夠保持正常的。但是,從來就沒有隻升不降的資産價格,當經濟進入滞脹,通脹泛濫,資産價格的下跌就無法避免了。從2006年開始,美國樓市開始出現下滑,房價開始下跌,次級貸這個多米諾骨牌随之倒塌,無數家庭無法償還貸款,大量的違約房産被銀行收回拍賣,導緻了貸款銀行的巨額虧損,投資銀行也無法幸免,花旗、美林、瑞銀、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資銀行也爆出巨虧。這就是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了。
随着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就非常顯著。雖然中國金融機構持有美國次貸金融産品的規模有限,但次貸危機的間接影響不容忽視。
首先,次貸危機造成美國進口需求下降,以及美國政府應對危機而導緻的美元大幅貶值,嚴重惡化了中國出口行業的外部環境。統計顯示,2008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增速比2007年同期放緩5.7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服裝出口額換算成人民币,增幅回落11.6個百分點;部分中小企業尤其是以出口為主的企業生産經營壓力加大,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虧損。
其次,由于美聯儲進入了降息周期,而中國央行在通脹壓力下不得不實施從緊貨币政策,加劇了人民币相對于美元的升值預期,吸引了大量的國際熱錢流入中國套利。大量熱錢的湧入一方面造成外彙儲備迅猛增長(2008年上半年我國外彙儲備新增2806億美元,總額達1.8萬億美元),強化了人民币升值預期;另一方面加劇了國内流動性泛濫的局面,推動通脹率和資産價格上升。
再次,次貸危機的爆發改變了全球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推動了全球範圍内的金融産品價值重估,增加了金融市場的波動性,這也是造成目前中國股市與房地産市場波動性加大的原因之一。
最後,美元貶值推高了全球能源與初級産品價格,這将通過PPI的上漲(我國的PPI從2007年10月份開始上升,到2008年2月份達6.6%,創3年新高),最終傳遞到中國的CPI。
經濟學家提醒你
美國次貸危機是一場新型的金融危機,其産生的内在機理是金融産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對稱,金融風險被逐步轉移并放大至投資者。這些風險從住房市場蔓延到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從金融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并通過投資渠道和資本渠道從美國波及全球範圍。
中國房價:有房才有家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
這是杜甫的千古絕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公元759年暮冬,為避安史之亂,杜甫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詩人十分喜悅,在這裡先後居住4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公元761年的一個深秋,風雨大作,屋破雨漏,杜甫長夜難眠,遂寫下了這一名作。詩人潦倒至極,然而在詩中,依然表現出身處窘困卻心念天下黎民的兇懷。讓杜甫更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傷貧困的一句詩仍是一千多年之後的我們内心的真實寫照。
“民以食為天,家以居為先。”住房,是一項基本的生活需求。時至今日,住房問題依然是中國百姓普遍關心的一個嚴峻話題。特别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對于房産的改革,越來越關注,到了街頭巷尾無不議論的程度。
1978年9月,城市住宅建設會議在北京召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說:“解決住房問題能不能路子寬些,譬如允許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錢動員出來,國家解決材料,這方面潛力不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針對住房問題,鄧小平同志再一次說:“城鎮居民個人可以購買房屋,也可以自己蓋,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後,房租恐怕要調整,要聯系房價調整房租,使人們考慮到買房合算,對低工資的職工要給予補貼。”
1997年,中國的住房改革正式上路。國務院提出建立“以經濟适用房為主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由此終結了推行幾十年的福利分房。緊接着,衆多工廠職工掏錢購買自己租住的單位房屋。中國由此飛速進入了“住宅私有化”的時代。大緻在2000年,中國房地産市場開始進入“市場化、民營化”的階段,而房價也踏上了飛速上漲的曆程。然而此時,保障性住房并未按照國務院當年的要求,成為城鎮住房市場的主體。這導緻低收入和高房價的矛盾越來越深,太多的普通百姓陷入到隻能看,不能買的境地。
有一種觀點講房價的上漲歸結為住房的剛性需求。從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到薩缪爾森、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以及中國權威學者所編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找不到“剛性需求”這一術語。很顯然,這是中國“經濟學家”對現代經濟學的獨特貢獻。剛性需求是什麼,簡單舉個例子,中國未來有2億多農民要成為城裡人,他們需要房子,這是剛性需求。因為剛性需求的存在,中國的房價長期肯定就看漲。稍微有點經濟學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經濟學裡所講的需求,不僅是有效需求、真實需求,而且是在“預算約束下”在一定時間内的需求。而我們的這些經濟學家,在談剛性需求的時候,卻把經濟學裡關于需求的概念忘得一幹二淨,隻講需求,不講居民的收入,不講在什麼時間内的需求。
高昂的房價,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最簡單、最直觀的一個現象就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是,有多少愛情死于房價?雖然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什麼時候,結婚總得有住的地方。中國有一個曆史悠久的傳統,老百姓都講“蓋房子娶媳婦”,在現代化的城市裡,這演變成“想買房子結婚”。然而,一套房子的價格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稱得上一個天文數字。再者,人們的生活除住房之外,還有孩子的上學和老人的健康,這兩者都需要做很大的儲備,人們不可能把錢全都存到房子裡。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對保障性住房的渴求就不難理解了。
“社會保障性住房”,是指由政府投資興建或收購的,限定建設标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或者租金标準,具有保障性質和特定用途的住房。保障性住房與市場上的商品房相比,一個為了公益,一個為了赢利,有着本質不同。對于老百姓而言,保障性住房的最大特點當然就是便宜、實惠。
實際上,在十多年前的住房改革中,保障性住房就已經被欽定為主角,但由于各種原因,它一直站在中國房地産這個大舞台的邊緣。現在,在中國樓市甘當了十多年配角的保障性住房,終于等來了“變換角色”的時刻。
2006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出六條房産調控綱要,明确重點發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2007年8月8日,國務院下達《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幹意見》,明确提出“進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進和規範經濟适用住房制度”以及“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難群體的居住條件”。進入2008年,各地政府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這表明,買不起商品房的老百姓,有望借助保障性住房滿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實現并不奢華的住宅夢想。相信随着保障性住房的推廣,“廣廈千萬間,百姓俱歡顔”的夢想,離我們的距離将越來越近。
經濟學家提醒你
對“衣食住行”四大生活支柱來說,住房顯得尤為關鍵。近十年來,房價一路上漲,已經給百姓生活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現在,國家推廣保障性住房,必将逐步緩解“住房難”的問題,從而讓更多的百姓實現擁有自主性住房的夢想。
擴大内需:消費就是作貢獻嗎
王叔是一家外企的高級管理人員,收入豐厚,家庭生活富足。可是,他卻常常因兩個人的花錢而生氣,一個是他的父親王大爺,另一個是他的兒子王小寶。這生氣不是因為别的,是因為父親的過分節儉和兒子的過度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