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五言古詩
人物簡介
張九齡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谥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阙。唐玄宗開元時曆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感遇(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栖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二)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人物簡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又号“谪仙人”,漢族,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将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随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随我身。
暫伴月将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淩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人物簡介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兇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兇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鬓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随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夢李白(一)
死别已吞聲,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顔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夢李白(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人物簡介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曆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僞職。長安收複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禅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轼評價其:“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聖代無隐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君門遠,孰雲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晖。吾謀适不用,勿謂知音稀。
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萬轉,趣途無百裡。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磐石上,垂釣将已矣。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怅然吟式微。
西施詠
豔色天下重,西施甯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衆,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驕态,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颦安可希。
人物簡介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終身。曾隐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緻幕府,後隐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隐居的逸興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雖不如王維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故後人把孟浩然與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秋登萬山寄張五
北山白雲裡,隐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随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栖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人物簡介
王昌齡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高适、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甯丞。被謗谪龍标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闾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甯”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适、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甯。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苒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裡其如何?微風吹蘭杜。
人物簡介
丘為
丘為(生卒年不詳),字、号均不詳,唐代詩人,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市)人。事繼母孝,常有靈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緻仕,給俸祿之半以終身。年八十餘,母尚無恙。及居憂,觀察使韓滉以緻仕官給祿,所以惠養老臣,不可在喪而異,惟罷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歲。與劉長卿友善,其赴上都也,長卿有詩送之,亦與王維為友。《全唐詩》收他詩十三首。
尋西山隐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裡。扣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差池不相見,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人物簡介
綦毋潛
綦毋潛(生卒年不詳),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約開元十四年(約726年)前後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尉,遷右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後歸隐,遊江淮一代,後不知所終。綦毋潛才名盛于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颀、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适、韋應物過從甚密,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适然,後人認為他詩風接近王維。《全唐詩》收錄其詩1卷,共26首,内容多為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絕,此去随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
人物簡介
常建
常建大約是長安(現在陝西西安)人(有争議),唐代詩人字号不詳。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着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隐居鄂渚。天寶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現存文學作品不多,其中的《題破山寺後禅院》一詩較為著名。
宿王昌齡隐居
清溪深不測,隐處惟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餘亦謝時去,西山鸾鶴群。
人物簡介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适相近,後人多并稱“高岑”。有《岑參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為八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與高适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珑。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覺道資無窮。
人物簡介
元結
元結(約719—約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唐代道家學者。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陽),後遷魯山(今河南魯山縣),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隐商餘山,道家思想對元結影響深遠。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約大曆七年(約772年)入朝,後卒于長安。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現存的集子常見者有明郭勳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陳繼儒鑒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黃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孫望校點有《元次山集》。
賊退示官事并序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欤?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忽然遭世變,數歲親戎旃。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将王命,豈不如賊焉?
今被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人物簡介
韋應物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隐逸生活著稱。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兵衛森畫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
煩疴近消散,嘉賓複滿堂。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
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迹忘。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歡體自輕,意欲淩風翔。
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方知大藩地,豈曰财賦強。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今朝此為别,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迹。
長安遇馮著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揚揚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絲生幾縷?
夕次盱眙縣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驿。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
東郊
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楊柳散和風,清山澹吾慮。
依叢适自憩,緣澗還複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迹猶遽。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
送楊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複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幼為長所育,兩别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複留。自小阙内訓,事姑贻我憂。
賴茲托令門,仁恤庶無尤。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别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人物簡介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晨詣超師院讀禅經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迹世所逐。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