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孫權花了足足三天時間來驗證他的猜測。
事實證明,孫權的判斷是精準的,裝備牌“白銀獅子”擁有的就是減免一半傷害的逆天屬性。
比如有人攻擊孫權,原本能造成兩點傷害,孫權最終隻會受到一點傷害;原本能造成四點傷害,孫權則受到兩點傷害。
另外,緻命傷屬于特殊情況,以孫權那一瞬間所剩餘皿量來算,原本足以抹平孫權所有皿量的傷害,最終隻會損害孫權一半的皿量。
有意思的是,“白銀獅子”實現它這減免傷害的效果,靠的不是給孫權增加防禦,靠的卻是幸運!
當然,孫權更喜歡稱之為——主角光環。
好比第一次,孫權撞樹後,正好落到了水裡;又如第二次,孫權掉下去,恰巧那裡有個平台。
。
。
。
。
。
每一次,都有各種各樣的狀況,仿佛給孫權的死裡逃生,找到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
不管遇到多麼危機之事,最後總是能逢兇化吉,這不是主角光環是什麼?
果然,沒有實體的概念裝備就是好啊,不論是“八卦陣”還是“白銀獅子”效果都十分逆天。
雖說八卦陣運氣好能完全免除傷害,白銀獅子隻是減半傷害,但對已經擁有足足九皿的孫權來說,白銀獅子的性價比其實已經超越了以前的八卦陣!
說到總共九皿的滿皿量,這三天時間,也讓孫權感受到了皿量增加的好處。
一開始,由于每一次受到的都是緻命傷,所以孫權感覺好像跟以前差不多,因為緻命傷恰恰是按照百分比折半算的,那無論是皿量的減半,還是孫權自身的痛苦感受,都跟以前沒什麼兩樣。
但普通傷害,就顯得截然不同了!
經過驗證,孫權發現,自己皿量對應的傷害量,其實跟以前是一樣的。
簡單來說,以前能對孫權造成一點傷害的攻擊,現在同樣也隻能對孫權造成一點傷害,以前孫權隻能挨五下,現在同樣的攻擊,孫權卻能挨九下!
如果隻看這一方面,可能還沒覺得什麼,總皿量的提升,給孫權帶來的,遠不止多活幾秒那麼簡單!
早就說過,現實不等同遊戲,哪怕孫權自己有皿量作為衡量标準,但受傷就是受傷,會給人帶來痛苦,也會影響人的狀态。
這意味着什麼?
這意味着,以前孫權可能已經重傷了,換成現在,完全可能隻是輕傷。
重傷之下,孫權還能發揮出自己一半的實力都算不錯了,但輕傷對自身實力的影響則并不太大,不管是逃跑還是反殺,至少會給孫權留下可能!
具體的感受,怎麼講,就像是孫權同樣是對着自己的兇口捅了一刀,所受到的痛苦也跟原來沒太大差别,但現在的孫權仿佛意志力更加強大了一樣,以前都已經頭昏眼花,走不動路了,如今他卻還能忍着痛飛奔逃命。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三天,讓孫權粗略摸清楚了自己全新的設定,三天,讓孫權擁有足夠的信心能從這鳥不拉屎的地方逃脫升天。
于是,孫權終于可以展開行動了。
恩,如果沒有意外的話,确實如此,但好巧不巧,這三天時間内,偏偏出現了一個小意外。
這個小意外或許并不影響大局,但卻生生讓孫權磨着耐性,忍了下來。
原來,在某一次幻境模拟的時候,孫權通過滑翔翼,成功負傷落地,卻在密林當中,遇到了一個人。
······
長安,
孫權絕沒有想到,他為了得到未知獎勵,為了逃出生天,在精神世界牌局當中斬殺董卓,會對當今天下造成多大的影響。
貂蟬、唐玉、王允等人的聯盟,一直試圖避免的局面,在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下,直接到來了。
唐玉畢竟身份敏感,雖說唐家确實有神丹妙藥,但前提是董卓要相信她呀。
董卓前面才剛剛搞死少帝劉辯,現在劉辯的老婆就來給董卓獻藥,你說董卓他敢吃嗎?
當然,到了生死關頭,總會死馬當活馬醫。
但沒人想得到,董卓會死得那麼快,死得那麼突然。
唐玉根本就還沒有進入董卓府上的機會,更别說貂蟬去勸說呂布了。
董卓死了!
不管是怎麼死的,他已經死了!
呂布是茫然的,但呂布可不傻,第一時間,呂布就開始收編董卓的部隊。
而從外歸來的李傕郭汜,剛剛才得知董卓病重,結果人都還沒到呢,又聽說董卓死了,他們會怎麼想?
好好一個人,怎麼會說死就死,而且還死得這麼快?
加之呂布的敏感行動,使得李傕郭汜不得不懷疑,董卓的死是不是跟呂布有關!
于是,走到一半的李傕郭汜,立馬掉轉馬頭,回了營地。
要是現在還傻乎乎的跑去給董卓吊喪,那還不如幹脆給自己收屍得了。
一日之後,
李傕郭汜就以呂布殺了董卓奪權為由,舉兵攻打呂布。
長安,瞬間陷入了無人能阻的亂局當中!
而董卓一死,貂蟬唐玉王允幾人剛剛建立起的聯盟頓時也分崩離析。
王允,是權臣,雖說是心向大漢,但也一心想要掌控朝政,王允絕不希望出現第二個董卓。
唐玉,自從不再是皇後,自從少帝劉辯死後,相比起國家,唐玉滿腦子想的都是報仇,現在董卓已死,唐玉立刻帶人追殺不知所蹤的李儒去了。
而貂蟬,則帶着無盡的茫然與悔恨,灰溜溜的離開了長安這亂戰之地,因為她當初走的時候,史子妙就已經做出了吩咐:“若長安勢不可為,立刻回師門從長計議。
”
又失敗了。
。
。
。
。
貂蟬既痛恨自己的碌碌無為,但貂蟬更多的,還是對大漢的未來感到茫然。
不是貂蟬為她自己的失敗找借口,而是每一次失敗,背後都有不可抗因素。
這是封建時代,如此一次又一次,讓貂蟬情不自禁浮現了一個想法:莫非大漢王朝真的氣數已盡?
在為大漢擔憂的同時,貂蟬同樣也在為師門擔憂。
史子妙所謂的‘從長計議’,貂蟬何嘗不明白,她的師尊,是想借傳國玉玺之勢,扶持新皇帝了!
或許史子妙的判斷,永遠是最合理的,但貂蟬心裡總覺得,不應該這麼做,至少,不應該由她們慈航靜齋來做!
史子妙此舉一旦成功的話,這是要把她們師門淩駕于皇權之上嗎?
這樣一來,真不會讓慈航靜齋從此萬劫不複嗎?
用一句現代話來說:是大漢真的根基不穩了?
還是你史子妙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