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女頻 新三國翔龍風雲錄

第00七章 江東佐才顧雍

新三國翔龍風雲錄 龍成羽豐 4088 2024-01-31 01:11

  第00七章江東佐才顧雍

  聰侯雍于太祖高帝的發祥之地廬江城的“賽文會”上與帝由鬥詩相遇、相識和相知,二人惺惺相惜,相見恨晚。随後,聰侯雍決毅追随帝,在之後的征戰生涯中,帝引聰侯雍為肱股,頗為倚重。後聰侯雍與敬候彧成為大庸帝國的“左右二相”,剛正不阿,功高勞苦,被帝列于“文淵閣”第五位。

  ————《庸史●聰侯顧雍列傳》

  “哦,竟還有人上來?隻要我再把他打敗,今年的‘文魁’還繼續是我們顧家的,雖然自己對它不是很熱衷,但對顧家而言确是意義非凡啊。”顧雍聽到聲音,知道還有人上台挑戰自己,心中暗想着。轉過身後,顧雍這才打量着上前挑戰的面如冠玉,唇若塗脂,頂束發金冠,年紀和自己相若的青年男子,“兄台好雅興!兄台看來也是才高八鬥啊,方才顧某的那首《飲馬賽外行》隻是微微念了一遍,沒想到兄台竟有過目不忘的能力,顧某佩服!但不知兄台乃何方大賢,顧某這廂有禮了?”

  “元歎兄客氣了,在下廬江吳駿,可不是什麼大賢!駿看到元歎兄今日大放異彩,連敗今年三甲之才士,真不愧為上屆‘文魁’啊!駿一時興起,若有冒犯之處,還望元歎兄海涵!”吳駿雙手拱抱,對着顧雍報上自家姓名。一時間,台下發出一陣歡快的歡呼聲,衆人都被吳駿的聲音所吸引住了:很多人前來廬江,一部分自是為了觀看每年一度的江南文武盛會,還有些人自是為了目睹一下衛侯吳駿的豐采,今日如償所願,怎能不興奮?

  “原來是吳太守之子、衛侯大人吳駿吳翔龍,顧雍有禮了。”顧雍得知自己目前之人竟是傳說中的衛侯吳駿吳翔龍後,心中喜憂參半。喜的是自己早就聽聞這衛侯才高八鬥,終于能與他對決了;憂的是自己看到他之後,他身上散發出的氣息和神采是自己從未遇到過的,心中陡然升起一股不敢與之對抗的念頭,但所謂“棋逢對手,将遇良才”,平生能遇到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對手,也不失為一件樂事,哪能畏首畏尾呢?“今生能與翔龍兄台上相互切磋交流,顧雍期盼已久,實乃人生一大快事,怎會是冒犯呢?翔龍兄,請吧!”

  “那好,駿就當衆獻醜塗鴉一首《洛陽之行》,以和元歎兄方才的《飲馬賽外行》,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顔色,

  坐見落花長歎息。今年花落顔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複洛城東,

  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好詩!詩中‘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道盡世事無常、人間無奈,真是妙不可言,翔龍大才,雍佩服!”顧雍和衆人聽完吳駿“所作”之詩後,大為贊賞,“不過,翔龍兄,此當大好年華,它是否有些悲涼,喝不來些輕快歡悅之辭呢?雍少時聽聞翔龍兄八歲那年曾作一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雍至今記憶猶新!今日且聽雍的《翠鳥詩》:‘庭陬有若榴。綠葉含丹榮。翠鳥時來集。振翼修形容。回顧生碧色。動搖揚缥青。幸脫虞人機。得親君子庭。馴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齡。’不知翔龍兄以為如何?”顧雍看到在“賽文會”的不遠處有一片青翠的樹木,并不時有一些小鳥飛過,煞是美景,心頭不由一動,詩意大發地念出了以上的《翠鳥詩》,說完望了望主席台的喬玄等人後,自信地微微一笑,似乎對比賽穩操勝券!

  “元歎兄真是才思敏捷,能以景入畫,以畫成詩,非常人所能及,駿對元歎兄也是佩服得很啊!今生能與元歎兄切磋一番,真是痛快!痛快!”吳駿也不禁對顧雍另眼相看,本以為他隻是治理才能出衆,沒想到他所作出詩竟也如此優雅。吳駿看了看顧雍和主席台上喬玄,“駿幼時曾在河北學藝,路經黃河,駿不禁被黃河的雄壯之勢所感動,心有所思,今日暫作一首《将進酒》聊表餘心: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喬夫子,顧先生,将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好詩!衛侯大人好詩!”“駿哥哥,好詩!駿哥哥,好樣的!”吳駿剛剛念完《将進酒》,台下的觀衆一片歡呼之聲疊起不斷,蔡琰、秀兒和趙雨也不知是誰興奮之下也高喊着。不知是哪位心急的觀衆還沒等顧雍和主持人喬玄反應,就高喊着“文魁!文魁!……”,之後,台上台下一片歡呼聲,高叫着:“文魁,衛侯!衛侯,文魁!……”。這下可把吳駿、顧雍和喬玄等人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吳駿對這台下觀衆擺手示意後,對着顧雍說道:“元歎兄,不好意思,觀衆們太激動了。”久久還沉浸在《将進酒》的詩意中,還沒來得及清醒過來,聽到吳駿的話語後,這才意識到自己失态了,“翔龍兄,翔龍兄的大作豁達飛揚,意境深遠,确是令人回味無窮!雍願服,這一屆‘賽文會’的‘文魁’非翔龍兄莫屬!顧雍在此恭喜翔龍兄了!”顧雍看到吳駿所作之詩詞,無論從意境還是從遣詞造句均要比自己高出一籌,心中大為折服,對着台上台下衆人宣布道,臉上毫無沮喪之情。

  “既如此,老夫宣布:江南第一百零一屆‘賽文會’的‘文魁’得主是廬江吳駿吳翔龍;榜眼為吳郡顧雍顧元歎;探花為會稽虞翻虞仲翔、阚澤阚德潤和吳郡陸績陸公紀。老夫喬玄在此恭賀我們江南的五位大才子了。”站在主席台上的喬玄看到顧雍已全無還手之力,已願服輸,吳駿獲得這一屆“文魁”已是衆望所歸,就向台下衆人宣布道。喬玄說完走到吳駿身旁,對着他說道:“駿兒,好樣的,真不愧為咱們廬江的驕傲!但不知駿兒能否再做詩一首作為今日‘會文’的結束語說說一下你自己的心聲,并對觀衆以示感謝?”喬玄發現吳駿所作之詩信手拈來,天馬行空,不拘一格,令人百聞不厭,當然不會放過如此好的機會。

  “吳駿在此多謝元歎兄、喬叔和各位才子的擡愛,駿真是愧不敢當!既如此,駿曾遊覽過東嶽泰山,就以泰山為題材再獻醜一次,胡亂塗鴉一首《望嶽》,作為今日的結束語,并感謝大家的支持: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兇生層雲,決眦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

  在奪得“文魁”之後,在父親、嶽父和喬叔以及三位美女什麼“機會難得,好事成雙”的慫恿之下,本不想參加“比武”的決賽的吳駿參加了下午的比試。在“比武”的決賽中,吳駿以“飛虹”寶劍均在三個回合之内連續打敗了“比武”的三甲之人:董襲、賀齊和譚雄,直接晉級挑戰上屆“武魁”朱桓。其實吳駿大可不必參加于董襲、賀齊和譚雄三人的比試,可以等到這三人和上屆“武魁”朱桓分出勝負之後,再與勝者一較高下,但若是那樣,未免有些勝之不武,落人口實。自古以來,從來都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況且武者不像文人隻要耍耍嘴皮子就可以了,武者比試都是正大光明地進行,講究“以武服人,以德服人”。一個要想令人尊敬的武者必須要有武德,比試切磋不趁人之危,不使用卑鄙手段就是基本的武德了,否則即使取勝,那也是勝之不武,遭人鄙視而已。吳駿深知這一點,他不想也沒有必要占這點便宜,打敗他們三人,對吳駿而言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在之後的挑戰賽中,吳駿也是三招制敵,打敗了上屆“賽文會”的“武魁”朱桓,奪得了本屆的“武魁”。至此,吳駿也成為了舉辦一百年來的江南文武盛會“賽文會”少有的“文魁”和“武魁”雙料冠軍,一時成為江南一帶文人武士的美談,也把下一屆的“賽文會”留在了廬江郡。

  在“賽文會”結束的第二天早上,剛剛在吳府後園練完劍術和戟法,正準備和二弟、三弟、子暢和子健四人到軍營裡訓練士兵的吳駿聽到管家達叔來報說,江南四大家族的顧家少主顧雍來訪。吳駿聽完,不禁納悶,這顧雍不知為何這麼早就來訪,不知所為何事。但吳駿對顧雍的才華還是比較欣賞的,“既然你自動送上門來,我就不客氣了,無論如何,今日也要使你臣服于我吳駿手下”,吳駿一邊向大廳走去,心中暗暗想着,其實在吳駿心中,目前江東還有兩位大才吳駿一直想把他們收為己用,一位是還遊學在外,且同為廬江人的魯肅魯子敬,另一位便是這位顧雍顧元歎了。

  吳駿交待自己親衛一些事務後來到大廳之後,就看到父親吳碩已在熱情招待顧雍了,一來此時顧雍代表的是顧家少主;二來吳碩對顧雍的才華也是十分欣賞。顧雍看到已經吳駿來到,在彼此相互見禮之後,兩人就大談詩詞歌賦等文學以及一些治國之道,兩人均被對方淵博的學識所吸引,又是同齡之人,心中不由引為知己。二人相見恨晚,一談就是幾個時辰,大約快到中午午時時分,吳駿的嶽父帶着蔡琰以及秀兒和雨兒來到大廳。

  顧雍在看到蔡邕和蔡琰之後,又喜又驚,趕緊以徒弟和師弟之禮拜見二人。喜的是沒想到多年以後,自己竟然還能見到恩師和師姊;驚的是自己萬萬沒想到恩師和師姊竟然在廬江吳府出現,而且恩師竟是衛侯吳駿的嶽父。吳駿在顧雍和嶽父的解說之下,才得知顧雍從小聰明機靈,年少之時曾師從自己的嶽父——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原名蔡雍)學琴與書法。嶽父對顧雍的才華十分賞識,認為此子将來定有一番大作為,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贈予他。

  随後,有了這層關系以後,在吳駿對顧雍進行招攬之時,看到衛侯吳駿滿臉真誠,自己恩師也是在一旁點頭示意,顧雍毫不猶豫地表示願意效忠于衛侯吳駿。吳駿大喜,當場封顧雍為典學都尉總領一郡之學政,并負責培養和挑選人才,同時讓顧雍接替荀彧在“招賢館”的工作,讓文若專心負責廬江郡的農業發展。至此,吳駿麾下的文臣武将的實力更加強大了。

  謝謝各位書友對我龍成羽豐的大力支持!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寫作動力!我每兩天會完成一章的内容。請大家多多支持!我的郵箱是,我QQ号是624506023。《新三國翔龍風雲錄》的QQ群号是14871308。有什麼問題,請聯系我。敬請關注下一章。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