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以何勝?對曰:以治為勝。”————————【吳子兵法】
過了三日,皇帝特诏承明殿,命司徒黃琬、司空趙溫、太尉董承等大臣集中聽取少府、大司農等職司關于本年的财政收支,在得知中央朝廷今年的預算開支收入之後,又提前開啟了建安二年的上計,預備統計司隸、并州、益州等地的錢糧。
如今還沒到年底,旱蝗的餘波剛剛消弭,皇帝就急着統計各地的錢糧賦稅,加之近來愈加頻繁的南北軍操練,久經事故的衆多朝臣心中都有了一個共同的想法。
皇帝也沒有讓他們揣測多久,在得知朝廷府庫比之正常年月不增不減後,大大獎賞了張昶、糜竺等一幹經濟之臣,并随之下诏,要朝廷厲兵秣馬,約以明年春末夏初,率大軍出兵關東,興複天下。
朝廷自董卓遷都以來,偏安數年,眼看着大漢江山四處烽火,遍地幹戈,有志之士無不期待明主奮發,再度中興。如今好不容易見到皇帝接連平定益州、并州之亂,終于等到了預備東出函谷的诏書,朝野上下立時振奮了起來。面對這等境況,皇帝反倒心境平和,正常的召見了承明殿諸多大臣,意欲統一主要人物的意見,商議機密。
“事權歸一,威令易行。”皇帝斜坐在榻上,一隻手臂倚靠着憑幾,一手放在腿上,語氣輕松的說道:“無論是朝廷,抑或是地方郡縣,都需要明白職分,各有所司,如此,方能事半功倍,成就大事。經國如此,治軍亦然,現南北軍内有教化之官、有退伍之制、有資軍之司、有屯田之備,而上至朝廷,卻無總掌。時日曆久,終歸不妥,又是東征的緊要關頭,故而今日就要與諸公定下議論。”
話音一畢,趙溫便應聲說道:“陛下所言甚是在理,若無總掌,譬如郡縣有吏曹而朝廷無吏部,終難獲朝廷調度全局之效,陛下新政之功,也将難以傳繼。”
有他帶頭附和,太尉董承、司徒黃琬這一衆人等也罕見的達成意見一緻,黃琬直言道:“治國以審慎為要,如烹小鮮,時時調理精微。陛下于軍制改動一事,向來謹慎,從不大動刀斧,如今南北軍能有如此精兵氣象,皆賴陛下所定新制。如今若要推之于上、施之于廣,該有何章程,還請陛下睿鑒。”
為了留出可供商榷的空間,董承雖沒有将話說得那麼直白,但也是贊同的意思。他們幾個在朝堂經曆了太多事務,尤其是皇帝一連串的招數,與其每次等到自己蹦出來指點,又被皇帝辯駁,倒不如靜待皇帝給出明确的指示,然後據此商讨利弊。
這是君臣之間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付出了幾位宰輔大臣的政治生命而産生的相處默契。
就連侍中荀攸也跟着後頭附和,說了段很有指向性的話:“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則士不亂,士不亂則刑乃明。今之兵制,需令三軍指使若一人,上下協力,知攻之何所從、退之為何守。如今議訂兵制,必要使之運行完備無錯,杜絕再有如董卓以邊兵亂中樞之事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