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雪宮建於東國,雪山峙於西域。”————————【雪賦】
建安十二年春。
大行令蔣幹,懷遠校尉張魯,假司馬、繡衣楊豐等人奉命西行,經敦煌,出玉門,來到一個叫蒲昌海的地方,後世稱之為羅布泊,其水域廣袤三百裡,為西域面向中原的門戶。海邊有一座城,名叫海頭,是蔣幹等人的第一站,同時也是未來西域都護府的治所。
鄰近的車師等小國城郭聽到天使到來,紛紛派出使者,甚是國王親至供奉接待,表示臣服,而鄯善、焉耆等大國表示了一種謹慎的态度,僅僅隻派了使者過來問漢使的來意。
蔣幹等人當衆宣布了皇帝的诏書,他們是奉皇命到西域宣揚聖人教化,勸諸國以和平共處,興商勸農,不得妄行紛争,傷害黎庶。同行的還有太學宣化科的教習尹默,他與張魯肩負同樣的使命,不過他的責任更大,早年從司馬徽、宋忠等人學習古文經學,精于《左傳》的他,要在西域辦學收徒,讓儒學在西域紮下根。
宣化科是太學附屬繼吏治、蒙學、教化之外的第四科,它與教吏、教童、教士卒的另外三科不同,早在朝廷着手漢化南匈奴時它便開始滲透、參與其中,如今南匈奴有不少年輕人說漢話穿漢服,自認為是漢人,并在官府任職,這些都是宣化科的功勞。南匈奴的漢化在宣化科的幫助下卓有成效,涼州羌人的治理成功也頗為不凡,年初時太學仆射潘勖上疏,稱三十年間将無人自認匈、羌之後。
積累豐富經驗的宣化科,由此也将目光投向了西域的這片荒漠。
著書立說,廣收門徒,傳繼先賢之學,這是任何一個儒生都無法拒絕的誘惑,更何況曾經負責宣化科事務的張裔現已升作光祿大夫,有官爵、名利的誘惑,任誰也不會視西域如險途。尹默就是如此,他是益州近年頗有名氣的學者,深受司空趙溫的青睐,這次遠赴西域也是賦予重任。然而行程并非一帆風順,除了車師國有求于朝廷,願意接受尹默安排太學生在此教學收徒以外,其餘各國都隻對朝廷的絲綢茶葉等物感興趣。
“西域諸國好利輕義,于經學并不熱衷,反倒隻愛那些技巧之物,真是可歎!”尹默今天從交河城回來後,發現哪裡的居民别說對儒學感興趣了,就連言語都不通,并且将相貌不同的尹默視為異類,這讓信心滿滿的他頗受打擊:“如今想來前後四百年間,博望侯、定遠侯等人威震西域,卻不見有仁義施與其民,不是不為,而是難為啊。”
張魯也忍不住插嘴道:“我今日到城中遊曆一周,發覺其民多信天神、浮屠,要想讓他們接受黃老,除了我之道義,更應佐以錢糧方可。”他與尹默在路上并不和睦,尹默很反對皇帝讓張魯在西域傳播五鬥米道的意圖,張魯也知道自己身份尴尬,所以談及此事也隻說黃老,絕口不提五鬥米。他當初在漢中之所以能廣納信徒,除了兵馬和傳教的手段以外,能為百姓提供飲食的‘義舍’也起了關鍵的作用,現在什麼都沒有,他也一籌莫展。
聽到張魯的抱怨,尹默沒有出言反駁,他也覺得事情棘手,不能光靠他們幾個就完成這樣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