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紅鸾記

第九十七章懷大志郁郁難酬 幸相助少誠修書

紅鸾記 潇騰 2688 2023-04-12 00:56

  話說李少誠在國子監裡任太學博士,教監生們讀書修身,雖是個不費心思的事兒,然而國子監卻是個清水衙門,沒甚油水。

  除了些許俸祿銀子,再沒别的進項了。

  沒有考上庶吉士,那麼想見皇上一面簡直比登天還難。

  國子監裡任職的教書先生成堆,大部分都熬成老朽了,日複一日地重複這樣的生活,若是年紀已大,就當是個養老的去處也未嘗不可。

  隻是少誠這樣的年輕人也在這裡熬是熬不下去的。

  升遷是論資排輩的,況且即便升遷了,俸祿漲得也是微乎其微。

  列位說了,那國子監捐監的銀子哪裡去了?

  當然是入國庫歸皇家所有了啊!

  莫非大夥還以為國子監能自己留着發給先生們嗎?

  并不能。

  少誠終日郁郁寡歡,如此的混日子,既不能養家也不能有所作為,要這樣的職位有何用?!

  尤其是聽說家鄉遭遇旱災,他憂心如焚,幾次修書問母親的境況,母親都回複說很好,無須記挂。

  這怎麼可能!

  他知道母親是怕他擔心故意隐瞞于他,可是他身在公職,不能長期休假回家探親,況就算是回去了,也無濟于事。

  現下必須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來!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将母親接到京城來住。

  隻是若是母親一人,他尚能維持生計,可是家中還有靜琳少康,無雙母子,就算是無雙母子就交給大哥負責了,卻不能夠不管靜琳和少康啊!

  事有輕重緩急之分,為今之計,隻能走一步說一步了,總不能眼看着大夥餓死,哪怕隻能頓頓喝粥,一家子在一處,總能想出辦法來的!

  少誠便打定主意,想把母親和靜琳少康接到京城來。

  他托人在外城開始尋找房屋,院子無須多大,隻要能住母子幾個就行,有個兩三間房便盡夠了。

  買是買不起,先租幾個月再說。

  他同時給大哥和母親分别修書,請大哥想辦法将無雙母子接到天津,他就将母親靜琳和少康接到京城來。

  不管怎麼說,他兄弟二人如今都是有俸祿的人,必須擔負起養家的責任來!

  當時的國子監祭酒畢道遠乃是一位當朝有名的書法家。

  畢道遠祖籍山東淄博,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中進士,初任翰林院散館檢讨,1851年(鹹豐元年)充國史館纂修,後曆任翰林院侍講,國子監祭酒。

  這是一位真正的居官清廉的正人君子。

  

  他不但廉以持己,嚴以禦下,革除陋規,從而澄清了多年積弊,使那些玩弄手法,暗中作弊的胥吏均不得私肥。

  而且他治家儉樸,其夫人邵氏30餘年布衣荊钗,自己擔水、舂米。

  因其功德并重,光緒恩準在紫禁城騎馬,晉見皇帝無須引見。

  他性情倜傥,風趣幽默,喜歡作詩,其書法名重一時,有若幹作品傳世。

  早在他任山西正考官期間,就曾經将所得俸祿大部資助貧寒學士。

  故此他對貧寒學士,尤其是有真才實學的年輕人十分看重,經常會提攜和資助他們。

  少誠正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位。

  雖然他資曆尚淺,不可能那麼快就提升,但是畢道遠得知少誠為遭災的家人擔心的時候,他立刻伸出了援手。

  他将自己位于外城玉佛寺附近的一所小房子借給了少誠,讓他盡快在此安家,并資助了他二百兩銀子用于安家費用。

  少誠不由得對畢道遠感激涕零,無以為報!

  可是坤娘接到少誠的書信卻發起了愁!

  鞏縣距離京城一千多裡地,路途遙遠,這路上的盤纏不知從何而出。

  若是把靜琳和少康都帶上,坤娘擔心少誠的能力養活不了這麼多人,若是不帶,如何處置靜琳和少康?

  都是一樣的孩子,哪根指頭伸出來不都是疼的嗎?

  無雙母子怎麼辦?

  所有的難題都堆在了一起,真叫人不勝為難。

  坤娘便去找戰豪商量此事,誰知戰豪也正為此事發愁。

  隻因志航也寫信來要他們夫妻帶着兒媳婦孫子一同去天津,戰豪心中憂慮,都去了天津,如何維持生計?

  錦娘是無論如何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她覺得朝廷已經開始發放救濟糧,為何還要跑那麼遠去給志航添麻煩?!

  大家商議許久,最終決定,去天津的事情由戰豪帶着兒媳文英和孫子何晨晖以及無雙母子一同前去,到那安頓好他們兩家以後,戰豪再回來。

  那麼進京的事情就得坤娘自己想辦法了。

  恰在此時,林柏耀帶着月莺上門來了。

  卻原來林柏耀考慮,月莺和少誠年紀已經不小了,約定的婚期也早已過了,如今少誠在京城定居,一時半會回不來,家鄉又是這種情況,林柏耀來找坤娘商議,能否送月莺到京城去成親?

  坤娘大喜:“當然好啦!真是瞌睡時您給送來了枕頭!”

  林柏耀有些迷糊道:“這卻是為何?”

  “少誠啊!寫信來叫我進京,我尋思可怎麼去,拉家帶口的,這回好了,就在親家身上吧!您帶着我們娘幾個上路可好不好?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