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着另外一個傳說,即慈禧本是個漢家女子。
在慈禧統治中國的這段日子,是清朝漢臣得到重用的輝煌時期。
這期間出現的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全部都是漢臣。
上文我們也看到,同治和光緒兩位小皇帝的師傅主要是漢臣,講學内容也都是漢家文化。
教滿文和武藝的谙達比漢文師傅次一等。
慈禧本人也是一名才女,她書畫水平頗高,雖然沒有達到大家的标準,然而流傳下來的作品卻可以證明她是受過專門的高等教育的。
之所以在鹹豐死後她能一直把持朝政,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她的身份,更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她的學識,才幹和兇襟所緻。
她**遠矚,深謀遠慮。
這兩個詞本來是屬于一些優秀的領導者,用在她身上大夥可能不服。
那麼我們就來甄别一下她配不配得上。
我們都知道,大清是閉關鎖國的,之所以被外敵入侵而毫無反擊能力,就是完全不知道外面已經發展成了什麼樣子,守着祖宗這點子基業躺平,無論任何事都不忘記提起祖宗,以緻于發展舉步維艱,早已退到歐美那些國家的後面去了。
慈禧雖系女流,處于深宮,卻能夠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并且在執政後立刻開始着手辦理洋務運動,打開國門,争取進步和發展,這是非常難得的。
當時的朝廷分裂為兩大派系,一派是頑固派,以帝師倭仁為代表,一派自然是洋務派,以恭親王奕䜣和四大名臣為首。
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訓練新軍,購買槍炮、軍艦,發展中國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盡管他們的改革沒有觸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但是,在頑固派看來,卻是“用夷變夏”,違背了祖宗成法和聖賢古訓。
所以,洋務運動一開始,就遭到頑固派的堅決反對。
在洋務派與頑固派的鬥争中,慈禧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䜣為首的洋務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頑固派以牽制洋務派。
為何慈禧不能全力支持洋務派呢?
這不是對于國家來說是非常有進步意義的嗎?
那是由于滿族親貴是朝廷的支柱,而這些人恰恰是頑固派的忠實粉絲。
若是全然不顧滿族親貴們的意見和利益,隻怕慈禧和同治的地位不保,龍椅不穩,那麼再想搞洋務運動就更成了一句空話,此其一。
其二便是滿漢的矛盾由來已久,漢人一直視滿人為夷,覺得滿族人奪取了漢人的天下心中不服,或者說大清成立這麼久以來,滿清的朝廷和皇帝一直是這麼認為的。
最重要的是滿人的文化程度都比較低,在讀書人當中影響力非常微弱,而這些漢臣無一不是飽學之士,在朝在野都是一呼百應。
而那奕䜣又是扶持同治上位的功臣,親王級别,攝政大臣,權勢威盛。
若是任由奕䜣和洋務派行事而不制約的話,隻怕養虎為患,早晚這個皇帝的位置得完蛋。
所以慈禧玩起了權術,同時扶植兩派,傾向于洋務,使得洋務運動得以幸存和發展,但是也不得罪頑固派,真是一個聰明智慧的做法啊!
1866年12月,奕䜣奏請在同文館内添設分館,招收科舉出身的人員學習天文、數學。
大學士倭仁親自出馬,上書慈禧,堅決反對。
慈禧又讓他到主持洋務的總理事務衙門行走。
倭仁一向痛恨洋務,1866年12月要他去辦洋務,倭仁感到這是對自己侮辱,再三推辭,慈禧卻不肯收回成命,弄得這位頑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難堪。
他到上書房給同治帝講課,有所感觸,不禁流下了眼淚。
倭仁最後以養病為理由,奏請開缺。
經慈禧批準,免去他的一切職務。
頑固派第一個回合失敗了。
慈禧主持的洋務運動初始階段即是資本主義工業化
洋務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後,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中國的近代化運動迅速開展起來。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号,采用西方先進生産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
短短幾年中,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鑄鐵、煉鋼以及機器生産各種軍工産品的能力,産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裝備了一些軍隊。
他們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操炮學堂等一批軍事學校,為國防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北洋海軍的建立,是洋務運動軍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盡管最後北洋海軍失敗了,但是它畢竟曾經是中國可以威懾海洋的先進軍事力量,在世界海軍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養北洋海軍的過程中,還帶動了一系列的近代事業發展。
随着軍事工業的創辦,洋務派認識到,強大的國防基礎在于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要求能源、鋼鐵等工業與之配套。
同時,為了維護民族利益,也必須發展民族經濟,與洋人商戰、争利。
于是,他們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業和新式交通運輸業也發展起來了。
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号,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
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
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
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還将業務發展到外國,打破了外國航運公司的壟斷局面。
以後,中國近代礦業、電報業、郵政、鐵路等行業相繼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