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戰爆發前一年到現在正式爆發一戰,華夏通過對外貿易、僞紗計劃、内部發展囤積了一筆不菲的資金。
截至華夏宣布參戰前一天,華夏通過對買貿易獲得的物資總價值達到了四十三億英鎊,華夏通過出口關稅、國内外貿出口行業商業稅、營業稅盈利達到了近5億英鎊。
其中罐頭食品、餅幹、封裝肉食等食品物資占據一億六千萬英鎊,重工業原材料的鋼鐵、鋁合金、特種鋼鐵、石油、橡膠等半成品和成品盈利一億七千萬英鎊。
槍支彈藥、火炮、汽車、飛艇、被服鞋襪等軍備物資盈利一億七千萬英鎊。
另一個收入的大頭就是華夏的僞紗計劃,混亂的局勢讓兩大陣營在覺察到國内的僞紗泛濫,都以為是對手出招,反而真正的将兩大陣營中的英法德奧卷入這場經濟層面的破壞性掠奪和對抗。
不過礙于各國在開戰之後見到華夏隻收黃金,本身也打算借此機會掌控金本位的基礎——黃金。
都對黃金進行了管控,無法進行有效的兌換,總共兌換了不到五百噸黃金。
不過華夏的金融霸權任務已經完成大半。
僅僅是不到三年時間,華夏就通過工業成品、工業半成品、輕工業産品獲利頗多。
尤其是華夏國内的各個重工業集團,在此次戰争爆發之後,不僅總産能提升了五分之三,還上繳了大量的賦稅。
五億英鎊的貿易盈利,看似不可思議,但華夏的重工業集團全部都是國有,少部分重工業僅有皇室集團插上一腳。
最為重要的是英法面對蠢蠢欲動的華夏,不得不以金錢強買大量的物資以免同盟國獲得。
就連沙俄,原本沙俄在此次戰争前的黃金儲備達到了一千九百多噸。
但在華夏通過超出市場價不少的戰争物資售賣過程中,幾乎被掏空了一半多的黃金儲備。
如果沒有華夏“暗中”出售物資,沙俄恐怕此時早已被同盟國圍毆而崩潰。
而對同盟國的貿易上,憑借掌握着的波斯灣,華夏穩定持久的向同盟國輸送了将近十二億英鎊的物資,從德奧意三國和保加利亞、奧斯曼都獲得了數量不菲的黃金。
憑借着這将近四千餘噸的黃金,華夏此時擁有的黃金儲備已經達到了七千二百噸。
這可不是小數目,因為全球百分之四十七黃金儲備都集中在了華夏手中。
和白頭鷹一樣,華夏明面上是中立國,但實際上卻極度傾向協約國。
隻是和白頭鷹不同的是,華夏不僅做同盟國的生意,還做協約國的生意。
協約國中的沙俄面對同盟國的封鎖和猛烈攻勢,隻能選擇和華夏進行貿易,從亞爾斯克到莫斯科的西伯利亞鐵路在建立貿易關系三個月之後,幾乎是滿載運轉狀态。
英法則面對的是華夏比傾銷還要殘忍且有效的貿易,為了不讓同盟國獲得這些物資,又不能扣押物資和商船使華夏提前入場。
英法對前往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峽的華夏所有産品都是豪橫的買買買。
先是榨幹了十九億的華元外彙儲備,之後卻隻能以黃金為貨币購買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