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晉國!
?
雖然趙氏家臣們偶爾也悄悄冒出過這個念頭,但卻是頭一遭有人當衆說出來。
石乞,這是在向趙無恤勸進啊!
阚止眼珠一轉,暗罵竟被這楚地來的蠻夷鸠舌之人搶了先,連忙也下拜道:“實際上,晉國社稷早在曲沃代翼就絕了,這之後無論是晉獻公還是晉文公、悼公,都不過是曲沃之後,主君順應天道時勢取代晉國,不過是順着前人的車轍前進而已。
更何況,主君與君子操同為正卿,豈有父子同等的道理?
主君升任國君,也符合人道!
”
樂符離嘴巴微張,他是最後加入趙氏勢力的,這會頗顯尴尬,若是跟着石乞、阚止等人一起勸進,心裡又覺得有些不妥,若是不跟進,又怕與趙無恤的本意背道而馳,會被孤立起來。
就在他左右為難的時候,旁邊卻有人站出來了。
子夏踏出一步道:“主君之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晉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挾晉侯以令卿大夫,身為一國執政,占了大義名分,今晉國内部韓魏尚強,外邊齊秦鄭國兵端未平,若莽撞行取代晉國之事,隻怕會立刻丢了大義,又會遭到天下人口誅筆伐,甚至讓盟邦背叛……“
石乞一撇嘴:”趙氏兵強馬壯,哪個諸侯敢▽t不服,站出來便是,吾等自會替主君征伐之。
“
阚止也反駁道:”魯衛三邾均已屬趙,趙氏取代晉國,三國都會歡欣鼓舞,趙氏節制三國也會更加方便。
“阚止的想法更加大膽,若能将三國,尤其是魯國都并入趙氏,變成趙氏的郡縣就好了。
子夏卻道:”不然,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縱然能得逞一時,可貿然取代晉國,趙氏得國不正,将埋下無窮後患。
“
衆人争論的時候,趙無恤一直沒有作答,他的目光在石乞、阚止、子夏三人間來回審視。
石乞,在這個人身上,趙無恤更多看到的是野心,渴望出人頭地,渴望建立功業,成為卿士,再衣錦還鄉的野心。
生不能五鼎食,死則五鼎烹,為了這份野心,他心狠手辣,行事不擇手段,所以才會第一個向趙無恤勸進。
阚止,他曾經是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随着慢慢成熟,他已不滿足于在魯國做一個封疆大吏,而是渴望更大的舞台。
所以他也跟進勸說趙無恤代晉,甚至還想将趙氏控制的諸侯合并,如此一來,中原幾乎連成一片,阚止也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才幹了。
總之這兩人的勸進,都懷有極大的私心……
趙無恤手底下像他們一樣希望随着趙氏代晉的雞犬升天的人,不在少數,他這下算是明白為何許多權臣造反是迫不得已了,你能滿足現狀,但你的手下人卻想更進一步,他們的**和渴求會成為催促你行動的動力。
至于子夏……趙無恤沒有看到他的私心,有的隻是殷切谏言。
他誠摯地對趙無恤下拜道:”我認為,主君當以仁義王道取代晉國,而非以詭詐強權取代晉國。
“
子夏反對的不是代晉本身,而是這個時機問題,他不是趙無恤陣營裡的”荀彧“,私臣安敢謀于公事?
這是春秋的普遍準則,趙氏的家臣絕一般不會對晉侯懷有忠心,因為那是不合規矩的,誰給食祿,就給誰打工,士們很明白事理。
所以趙無恤讓自己冷靜下來,闆着臉對石乞、阚止說道:”汝等這是想将我放到火上烤啊,此事不可再提!
“
子夏說的有道理,代晉是趙無恤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如何做,何時做,都很有講究。
何況他更擔心的,是若趙氏突然取代晉國,那魏氏投秦豈不是名正言順了,正在苦苦抵抗秦魏鄭三方進攻的韓氏豈不是要尴尬死了。
政治不僅需要強兵勁弩,還需要為政者出色的演技,雖然大家心底都清楚自己是什麼貨色,但有些事情是要演給國人平民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