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春秋我為王

第122章 不同的路

春秋我為王 潇騰 2551 2023-04-12 01:00

  readx();感謝書友落雪如冬凜的打賞!

  ……

  正在忙碌的魯陶翁遠遠見到子貢後,認出他就是當日要贖買送他們歸國的好心衛商,連忙過來拜伏道謝。經子貢一詢問,得知他們已經在此安定了下來,每日都能吃飽飯,待遇與自由的國人并無區别。

  “托君子之福,六十以上的老者每日都能食豆腐一餐,五日有一頓肉食。麥熟之後,吾等又吃上又軟又香的面餅和水引餅,族人們都已經樂于此地,連思鄉都忘了!”魯陶翁面色紅潤,看得出日子的确過得不錯。

  又軟又香的水引餅?那是什麼東西,帶着好奇,子貢繼續跟在趙無恤身後前行,又進了一間新建的鑄房内。

  隻見裡面擺放着少量黑色的惡金(鐵),以及青金色的美金(青銅),鑄匠揮舞着銅錘在叮叮當當地敲打不停。

  還有木匠在切割打磨木材,用火焰将其輮(rou)彎,手腳粗糙的國人老農,則對着木闆上墨線所畫的式樣指指點點。

  端木賜看出來了,這是在制作農具。

  俗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話放到農夫身上也是一樣的。所以趙無恤對于新農具的改造,也十分重視。

  傳說上古之時,神農氏“始作耒耜(leisi),教民耕種”,自此以後,“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

  但到了春秋時代,這些原始的農具已經顯得落後了。在成邑,一人踏耒而耕,每日不過十畝,費時費力。而近幾十年新發明的工具犁,也還處于最原始的狀态,效率不高。

  于是趙無恤便回憶着前世在老家見過的農具,在木闆簡牍上畫出草圖後,交予力田桑羊翁加以研究改進,再由匠人制出。

  春秋時,冶鐵已經在中原逐漸發展起來,但冶煉出來的生鐵雜質很多,制作鐵兵器依然存在無法突破的技術瓶頸。可用來做農具,卻是可以的。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管仲時代,齊國就有“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斧,試諸壤土”的說法。可知青銅主要用于武器(劍戟),鐵器已用于農業生産。

  晉國最發達的冶鐵地點,是在汝水之濱的陸渾地區,那裡是二十年前,由中行吳新征服的土地,現歸範氏小宗,陰縣大夫士蔑所有。

  可士蔑偏偏和範氏死對頭趙鞅比較合得來,其對于範氏,大概和邯鄲氏之于趙氏一般,是個反骨仔,随時會反手捅大宗一刀。

  對此,無恤不由得幸災樂禍,宗法封建制度那“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陣痛,也不獨趙氏在承受啊。

  也因為這層關系,所以十年前趙鞅便能在士蔑的幫助下,于陸渾民間征收整整一鼓的鐵,以鑄刑鼎。

  繞了一圈後,趙無恤看到新制出的農具,有中耕用的鋤頭和鏟,有類似耙子的鐵耨(nou),此物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複土和培土。

  最緊要的,是類似後世的曲轅犁,也已經打造出來了幾個:犁頭呈v字形,有利于減少耕地時的阻力。因為鐵有限,其餘位置如犁壁,還是硬木制作。但也比原始的犁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已能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以及調節耕地的寬窄,操縱便利。

  桑羊翁笑得合不攏嘴,雖然曾對代田法看走了眼,但他農稼經驗豐富,在扛着這些農具在地裡試過之後,自然明白其好處。

  他聲稱,隻要有牛馬拉犁,或者兩人耦(ou)耕,則一夫挾五口,一日足以治田五十畝!

  如此一來,夏種粟米的效率,大概能比原先增加五倍。

  這個結果,趙無恤還是比較滿意的。不過,目前較為嚴峻的問題是,成邑急需大量牛馬,或用來犁田,或用來拉磨、轉動龍骨水車。

  但趙無恤的府庫已經沒有錢帛了,他之所以盼着子貢速速歸來,就指望他能用成邑出産的東西在周邊貨殖,彌補虧損。

  子貢一直跟在趙無恤身後,見其所見,若有所思。

  之前他還覺得,趙氏君子和他的夫子,兩人所想所為極其相似。但在成鄉走了半圈後,子貢又覺得,自己的這種想法或許有所偏頗。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