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春秋我為王

第605章 我回來了! 中

春秋我為王 潇騰 3152 2023-04-12 01:00

  在平丘會盟台上給趙廣德和親信們上了一課後,時日近晚,趙無恤等人下了高台,衆人或翻身上馬或駕車轉向,沿着田間小道,行出原野,上至塗道,往平丘邑而去。

  馳馬駕車于道上,原野後移,疾風拂面,春日晃眼。

  想到在台上趙無恤說的話,衆人的思維卻不覺越來越遠,回憶起了過去大半年裡發生的種種事情。

  ……

  去年五六月的郎囿耀兵後,明眼人都能看出,雖然魯國沒有主持一場盟會,但由行人遞送的條約卻一一被邾、小邾、滕、薛等國諸侯簽署,他們相當于魯國的附庸,趙無恤則赫然成為泗上小伯!

  到了七月份,在莒國和魯國達成換地密約後,放眼泰山以南,魯國已無後顧之憂,趙無恤便将所有精力都放到了秋收上,這一天,魯人期待許久了。

  趙無恤入主曲阜後,推行的“廢邑置縣”讓分散在各邑大夫手中的權力集中到幕府手中。
他不再像過去的魯侯和卿大夫們一樣僅僅滿足于立春時下地籍田裝裝樣子,對農民如何種田完全放養。

  幕府裡自有掌管農事的官署,采取積極幹預的态度,在節令裡狠抓農業生産,催促各縣組織春耕。

  更别說大農丞樊須帶着一群農夫出身的弟子,教他們識字,積極奔走于全國各縣。
為了推廣在西魯切實可行的代田法,樊須進行了嚴密的計劃與部署,首先是對各縣農官”薔夫“和鄉中”力田“以及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技術訓練,除了傳授代田法外,還授予他們鐵制的農具犁、铧,通過這些基層人員把新技術推廣出去。

  通過農官們的努力,西魯五縣通路的各鄉裡首先告别了落後的木制耒耜,采取耦犁、鋤頭等便巧農器,二牛三人的犁耕可耕田兩頃半,效率相當于過去“一夫百畝”的數倍!

  到了七八月間粟、稻成熟時節。
魯國迎來了一次久違的大豐收。

  代田法确實取得了好的效果,單位面積總産量得以提高,原本沒有實行代田的平作田畝産粟米一石,推行代田法後畝産提高到了一石半!
甚至是兩石!

  計僑根據守藏室裡的諸多上計文獻。
給趙無恤寫了一篇估算,其簡要内容如下:“魯國疆域方圓千裡,總共有九十萬頃土地,根據初步的統計,除去山地、丘陵、森林、湖沼、邑聚的九分之七。
還有田畝二十萬頃,算下來人均隻有20餘畝。

  

  “過去耕耘田地,畝産一石,農民勤奮則每畝加收三鬥,不勤奮則減去三鬥。
故往年魯國歲收就是七、八百萬石粟,加上其餘的少量稻、黍、小麥、大麥、大豆、小豆、麻等,平攤到每個魯人的頭上,隻能勉強充饑。
”看完後,趙無恤也就不奇怪魯國黎庶為何一直處于半饑不飽的狀态了。

  但去年十月上計時,計僑估算。
魯國夏收和秋收的産糧加一塊,便接近了千萬石!

  這還是因為是沒有推行縣制的孟氏領地和東地大夫拉低了平均值,郕邑和東地的農田産量沒有太大提升。

  所以秋收後,魯國八縣府庫内谷米滿倉,魯國人喜滋滋地嘗着香噴噴熱騰騰的新飯,對一個晉國異邦人做魯國正卿統治他們的那份排斥心理也暫時忘到腦後了。

  對此,鼠目寸光的東地大夫沒有太大反應,但機智的孟氏家宰子服何在領民們開始外奔的情況下,卻毅然決定,要将孟氏領地整合。
廢去各小邑,合為“郕縣”。

  眼見幕府的統治越來越穩固,性情溫和的孟孫說也收起了所有的心思,願意交出全部兵權。
換取孟氏保有治民權。

  能夠和平解決孟氏,趙無恤自然欣然同意,子服何立刻走馬上任為郕縣縣令。

  在收上百萬石實物糧稅後,趙無恤發覺自己一夜暴富,加上宋國那邊也開始分批償還之前借走的糧食,既然已經達到了“足食”的狀态。
趙無恤自然要得隴望蜀,追求“足兵”了。

  秋收後的**月份,趙無恤宣布,要正式改革魯**事編制,重新設立三軍!

  ……

  魯國在魯僖公時達到全盛,号稱千乘,有徒卒三萬。

  但随後季氏為了削弱公室權力,在四分公室之民和兵賦後,便取消了中軍,自領右軍,由叔孫氏和孟氏均分左軍。
其實所謂的魯國二軍,也就是三桓征召的私兵。

  但現如今,趙無恤卻向魯侯上書,認為魯國國力恢複,為了符合“周公之國”應有的地位,應該重設三軍。

  這次的“三軍”,是以縣為單位組建的,下轄師、旅、卒、什、伍,一一與縣、鄉、亭、什、伍的基層組織相匹配,每什出五個男丁,輪流服役。
和平時期的鄉吏、亭長、什長、伍長到了戰時就是各級軍吏。

  右軍是三軍裡經驗最豐富的,以趙無恤屬地的五縣之民構成,共一萬三千餘人,下轄五個師,戰鬥力冠絕三軍。

  中軍由魯、梁父、費和郕四縣兵卒組成,有兵一萬二千餘,下轄五個師,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隻是缺少戰争磨練。

  左軍則是東地大夫們構成的雜牌軍,下轄無師,而是以旅為單位,每個大夫提供一旅,勉強湊夠了萬人,在三軍中戰鬥力最為低下,趙無恤也不指望他們派上什麼大用場。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