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新宋

第五節 學術與政治 上 1

新宋 潇騰 3941 2023-04-12 01:01

  暴力或許可以摧毀問題,但是永遠也不能解決問題。

  白水潭紀聞》扉頁題詞

  躍入眼簾的是一前一後兩輛馬車,從馬車的布置和車夫的動作來看,應當是在車行租來的。
看着馬車朝自己急馳過來,白袍青年拉了一下缰繩,把自己的馬讓到一邊。
那兩駕馬車卻在他身邊,前面的馬車内有人掀開厚厚的車簾,溫聲問道:“小哥,你可知道白水潭學院還有多遠嗎?
”此人四十來歲的樣子,穿着綠色長袍,很是平易親切。

  白袍青年朗聲笑道:“這位先生請了,在下也是第一次去白水潭。

  “哦?
如此天寒地凍,何不下馬上車,一同前往?
”中年人溫言相邀。

  “多謝先生美意,不過在下習慣了這種天氣。
”白袍青年抱拳謝道。

  “如此白水潭學院再見。
小哥,請了。

  “那在下就先行一步了。
”白袍青年揮鞭驅馬,踏雪而去。

  兩柱香的功夫,就可以看到前面有幾個果林茂密的土丘,因下着大雪,瓊枝玉樹一般,頗有清雅之意。
于林丘之間,依稀可以看到一個其碧如玉的水潭,雖是嚴冬,亦未結冰,可見水潭之深,大片大片的雪花落于潭水之上,稍觸及化。
就在果林與水潭之間,有幾條水泥小路蜿蜓而入,不知道通向什麼所在。
舉目眺去,在林木之後,可以看到一層層建築的屋頂。

  “多半到了吧。
”白袍青年暗自忖道,“真是世外桃源呀。
”為了表示尊敬之意,連忙翻身下了馬,牽着馬緩緩而行。
一路欣賞着這沿途的景緻。
繞過幾個丘林之後,讀書的聲音隐約傳來,他側耳聽去,卻是“……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那是《論語》裡的句子,隻是這聲音稚嫩,卻讓人頗為不解。

  循聲而往,白水潭的全景漸漸躍入眼簾。
聲音是從一排紅色磚房中傳出,此時走得近了,越清楚,這明明是十二三歲的稚童讀書的聲音。
白袍青年心裡納悶:莫非我走錯地方了?

  心的牽着馬走了過去,卻見紅色磚房前立着一塊石碑,上書:“白水潭學院附屬蒙學”幾個大字,這才恍然大悟。
從這排磚房順着白水潭邊轉過一個彎,才看到第一道橫門,橫門之上,是當今熙甯皇帝親筆手書:“白水潭學院”,瞻仰了一會兒,才去看左右立柱上的對聯,右批:“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左批:“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卻是蘇轼的書法。

  白袍青年默讀良久,自言自語的歎道:“好一個事事關心!
”牽着馬順着水泥小路繼續前進,這路兩旁都種了竹子,慢慢離開白水潭,漸行漸遠,往更深處去了。
那竹林之下,不多遠就有一個石椅,顯是給學子們平時小憩所用。
有時可以看到分出一兩條小路通往林中,路之盡頭,依約是一些亭子。

  他也不能一一觀賞,隻順着水泥道一路前行,走不多久,終于人漸漸多了起來,不少學子在雪中走來走去,有些人三五成群的在一起吟詩唱和,有些人則在屋檐下倚欄唱着小曲兒,也有人坐在教室裡埋頭苦讀……凡是老師走過時,學生們都會自覺的讓到一邊,躬身問好。

  見他牽着馬進來,便有幾個打雜的人過來,幫他把馬牽到馬廄,有人便問他:“這位公子,是來求學還是訪友?

  白袍青年笑道:“自然是求學。

  “那就不太巧了,學院每年九月份,方招收新的學員。
此時來的,可以随班就讀,學院雖然隻收很少的學費,但也不,不提供住宿。
若是求學,隻能住到附近村民家了。
”那個人笑着說道。

  

  “不過公子不用擔心,書本西邊的白老二書店就有得買,和東京城價格一樣,住宿若是能找到一處村民家,一個月隻要三百五十文,很便宜的。
如果想清靜一點,住東頭的白氏客棧和北頭的群英客棧,一個月也隻要三貫錢,比東京城便宜多了。
像我們這裡的馬廄,草料錢隻要東京城的一成。
”這些人熱情的向他介紹着。

  那個白袍青年幾時見過這樣的學院,店鋪和學院渾然一體,雖然覺得挺方便,不過也是聽得目瞪口呆。

  原來白水潭學院的學生一天比一天多,教室和管理倒還無所謂,但是學生住宿與生活問題,就很難解決了。
石越又不想把這些學生拒之門外,就和白水潭的族長們一商議,想出了這麼個辦法,讓白水潭的村民到學院裡開書店、客棧、酒樓、成衣店、洗衣店、車馬行、馬廄等等服務設施。
白水潭學院幾個月來已經有兩千多學生,比原來的翻了個倍還不止,因為凡是那些遊學京師的學子,無不知道白水潭這裡生活成本低,而且學術氣氛好,便是原本不想來這裡讀書的人,也願意交了一年的學費,住到這學院附近來,天天能聽到各種各樣的大儒講學,又省了不少錢,何樂而不為?
如果要去京城也很方便,到車馬行租輛馬車,不多久就到了,而且價格也比開封城裡便宜得多。

  白袍青年曾經在應天府的應天書院讀過書,但是那裡的規模和氣度,又怎麼能和這白水潭相比呢?
而這裡雖然有着極為其齊全的商業服務,卻偏生和這個學院的氣氛顯得極為和諧,一點也沒有市儈氣,倒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一樣。
正和那個馬廄的人閑聊的時候,又有人牽着馬過來了,隻聽那人操着洛陽口聲說道:“老闆,給我的馬喂好一點。
我們是西京沈記車馬行的。

  白袍青年斜眼望去,卻正是自己路上所遇到的馬車的車夫,此時車夫解了馬套,正牽着馬進馬廄。
遠處幾個人往學院内走去,其中走在前面的一個,正是在路上和自己搭話的中年人,和他并排行走的,也是一個年紀仿佛的中年人,不過面容呆闆,表情嚴肅。
兩個人身後都跟着一群青年士子,和自己說過話的中年人身後的書生們表情輕松,顯得開朗活潑;而那個嚴肅的中年人身後的士子,卻和他保持着一定的距離,一個個表情嚴肅,倒似廟裡出來的菩薩。
兩群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再院裡突然鐘鼓齊鳴,兩個年青人帶着一大群教授、助教迎了出來,學生們自動排成兩列歡迎。
兩個年青人微笑着說着什麼,看表情似乎是陪罪歡迎之類。

  他正在奇怪間,卻聽到那馬廄的夥計低聲咂舌道:“這兩個人是什麼來頭,石山長和桑公子帶着所有教授親自出來迎接,這麼大的排場。

  那兩個洛陽車夫驕傲的笑道:“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來了,石公子名聲雖響,也要敬他們三分。

  白袍青年吃了一驚,眼見當今天下學術宗師自己一下子見了三位,如果不吃驚?
他對那兩個馬車夫抱了抱拳,低聲問道:“那兩個先生就是伊洛學派的明道先生程颢程大人和伊川先生程頤程先生?

  兩個車夫也認出白袍青年來了,還了一禮,笑道:“除他們倆位老人家,天下還有誰敢稱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嗎?
方才在路上和公子打招呼的,就是明道先生,另一位,是伊川先生。

  “明道先生不是被王丞相貶到洛陽去了嗎?
”白袍青年自言自語的說道。

  正如那兩個車夫所說的,這兩個中年人就是程颢和程頤,後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程朱理學的創造人,曾經配享孔廟,曾經成為天下士子的宗師,也曾經被罵得一無是處,把天下的罪過都栽到了他們倆人的頭上。
但是曆史上的偉人,無一不是這樣的,那些崇拜他們的人,未必真的了解他們;那些辱罵他們的人,也根本不曾讀過他們的半句著作。
所以有先賢曾說,如果孔子、釋迦摩尼起于地下而複生,他們就不能再成為偉人了,他們最先要受的,倒是他們信徒的迫害。
人類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曲解先賢,無論是崇拜或是污蔑,皆是如此。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